我很少看「中國好聲音」,因為我不喜歡「中國好聲音」。如今就連台灣人也風靡「中國好聲音」,覺得是華人地區最好的歌唱比賽節目。也許是吧,但卻總是不符合我的胃口。

多數時候,我只看一些網路上的片段。今天因故好以整暇的看了半個多小時,大概三組人。看到第二組的時候,我已經整個人放空。整個節目,不斷充斥著我最不喜歡的尷尬狀態。

節目其實是不斷重複的橋段,這些橋段之雷同,連評審哭或歡呼的時間點都大同小異。而節目從主持人用飛快的速度講完贊助商的廣告詞開始,就讓我覺得非常焦躁。雖然場面很大、聲光效果好,演唱者的實力也確實好,但就是讓我感到很不舒服。

我很不喜歡「裝模作樣」,當然,綜藝節目沒有不「裝模作樣」的,可是斧鑿太深,就覺得矯情。台灣的節目很喜歡藝人自由發揮出現的隨機效果,可能我已經習慣這種模式。當節目連情緒都明顯看得出來是演出的橋段時,我就敬謝不敏了。

台灣的電視圈也許很缺乏資金 (或是老闆很吝於給錢) 製作綜藝節目,但像「中國好聲音」那樣,從頭到尾不斷看到「加多寶」出現在螢幕上,讓整個螢幕變成廣告陳列看板,實在太噁心。這種粗暴的廣告行銷,不斷強暴觀眾的眼睛,饒是資金充裕,對我而言也不是什麼享受的事情。更不要說主持人大概有八成的台詞是在複頌贊助商的廣告詞,只差他不是穿著一身「加多寶」的巨大道具服。為了場面和效果 (和評審的高額通告費) 將整個節目「賣」到這種程度,也實在只有「中國特色」才能夠。

我反而對個別參賽者發言引致的爭議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整個節目是如此詭異,會有什麼爭議自然是情理之中。我看的是葉瑋庭淘汰的那集,我的感覺是,他整個人都不在一個正常的步調上,就像一個架空的傀儡,被無形的線牽引。也許這是後見之明,但整個節目都是如此,也不只是他。

若說以管窺豹,或見微知著,「中國好聲音」否種程度上也反映中國的表象。看起來斑斕、華麗、奇炫、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整體是被牢牢控制的,連一顰一笑都是算計的結果,無論是表演性質或是事後剪接的效果。而且我看到商業價值凌駕一切,用很醜陋的方式呈現出來,不擇手段,不顧一切。好像同樣是網路影音,Youtube頂多二十秒,還可以提前停止,中國的動輒三十秒,還停不了,非得乖乖等廣告結束,若要有切廣告的「特權」,就要花錢買。取財之道,在他們腦海裡是不存在的。

另外提一件不相關的小事。昨天是中國的教師節,我才發現一個微小的差異:台灣講「尊師重道」,中國則說「尊師重教」。看起來像是單純的地區用語差異,但在我看來卻非同小可。為什麼要把「道」換掉呢?難道中國人不重視「道」?或這是某種心虛的表現──因為當政者「無道」,故無「道」可重?就像「前仆後繼」中國改成「前赴後繼」,除了有可能中國已經沒有「仆」這個字 (變成「僕」的簡化字,原始字義消失),可能在偉正光的中共底下,是不可以「仆倒」的。這個政權的性格,從其國民所用的語言來探究,彰彰明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