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民」在今日社會大概已經是個死語,但似乎還是很多人愛用這個詞彙。陳雲寫了一本「香港遺民論」,我在關渡美術館看了一檔展覽,名稱叫做「末日遺民」。

遺民似是中國特有的語彙,指前朝之民,或更準確地說,指效忠前朝的知識分子。這種身分,其實不必然每朝每代出現,上古有伯夷叔齊,為孔子所贊,但朝代交替紛呈之時,不會有遺民,比如東周、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今天若提到遺民,大概都以明代遺民為主,在藝術史上亦舉足輕重,如朱耷(八大山人)、石濤等輩。關渡美術館的名稱,自然只是脫離文脈引人注目的噱頭,但陳雲用「遺民」,其實也相去不遠。

之前台灣出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叫「民國乃敵國也」,講的是前清遺民在時代交替時的處境。清遺民與明代遺民的處境有著非常巨大的差異,一方面清遺民效忠的是異族王朝,在漢本位文化中是遭到輕視的;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如滔天巨浪衝擊中國社會時,清王朝就像一切迂腐老舊過時的陳規,無不欲除之而後快,在那「一路向西」的年代,清遺民所抱持的理念就如渣滓一般,被時代所拋棄。當然,若認真論,當時接受舊式教育,以科舉出身的知識份子,都要算成清遺民,但許多人樂於迎接新時代的來臨,進入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或興辦新學,或至海外取經,抱持過去王朝思維如王國維之流,往往變成一股落寞懷舊的情緒,最激昂者,也不過僅止於投湖自盡。看前清遺民的處境,也可見「遺民」一詞已然成為時代的陳跡,效忠一家一姓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信仰西方進步思維才是新時代知識分子所應該追求的。

「香港遺民論」有否想到這樣的歷史背景,我不知道。但用「遺民」一詞,顯然帶有悲哀的情緒,彷彿是「退此一步,即無死所」,或許正是他的企圖。不過陳雲的言論,很多時候我並不太懂,特別是他寫在臉書的那些言論。此文算是道出我心中的疑問,不過之後陳雲也在陽光時務的報導中相當程度回答這一質疑。我只覺得,若想用權術推行自己的理念,終不免被權術所吞蝕。我以為中國的歷史不乏殷鑑,卻又奇怪何以饒有智慧者,亦不免一再深陷。

但這終究離我太遠,我們尚且自顧不暇,豈有餘力西顧香江?我對香港政治的興趣,多半止於借鑑之觀,更積極的言論,也沒有了。這也正是我對陳雲言論最感詭譎之處,若名義上繼承中華道統的台灣,都對這樣的事情不聞不問,台灣人也毫無所感,那他大中華的綺夢,豈非真正只是一場虛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