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社與後期的中國畫學研究會

中國畫學研究會以金城逝世的1926年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金城1926年赴日本參加第四次中日繪畫聯合展覽會歸國後於9月6日病逝於上海。其子金開藩與周肇祥發生分歧,同年12月,在北京錢糧胡同15號金城之墨茶閣另行創立「湖社」畫會。湖社名稱取金城別號「藕湖漁隱」之「湖」字為畫會之名,以資紀念。畫會成員多以「湖」字為號。

湖社畫會以金開藩為總幹事,惠孝同副之。

1927年11月,出版《湖社半月刊》,不久改為月刊,由胡佩衡、惠孝同等編輯。至1936年3月,共出100期停刊。

中國畫學研究會仍由周肇祥任會長,副會長陳半丁、徐宗浩。

1928年1月出版《藝術旬刊》,72期以後從1930年1月起,改為《藝林月刊》,至1942年6月停刊,共出118期,由周肇祥任主編,實際編輯工作由年輕的畫家劉凌滄擔任。

兩個畫會主要活動仍是招收學員,傳播繪畫技藝,湖社每半月開一次觀摩性質的研究會,定期舉辦畫展,並通過刊物發表創作、介紹古今中外藝術,傳播活動信息。

當時兩個畫會都號稱擁有成員數百人,實際上兩個畫會除了部分成員外,其餘人員之間並非那麼壁壘分明、明顯的事實是雙方歷年舉辦的畫展、成績展,和兩刊物選載介紹的畫家與作品、人員互有交叉。因之,把他們視作同時期活耀於平津地區的畫家群更為確切。

1. 湖社的重要成員

就湖社而言,其成員之中,有屬金城家族的畫家,其中有金城之子金開藩(1895-1946),字潛庵,號蔭湖,金開華(號述湖);侄開義(字孔彰,又字希鞏)、開業(字勤伯,號繼藕)等人。

湖社的骨幹成員,重要的有:

惠孝同(1902-1979)號柘湖,北京人,滿足,畫會副總幹事,主編《湖社月刊》,後來擔任湖社天津分會會長。山水畫家,擅長青綠山水,亦工書法。1956年以後,曾任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委員。

胡佩衡(1892-1962)名錫銓,號冷庵,河北涿縣人,久居北京。1919年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主編《繪畫雜誌》,曾任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1927年參與發起湖社畫會,並主編《湖社月刊》,曾任教於北平各美術院校。1956年後為北京畫院畫師及院務委員,山水畫家,主張「法古與創作須交相為用」,晚年遊湘、桂、鄂等地寫生,風格一遍,畫風蒼古厚重,色彩濃烈,氣勢恢宏。有《王石谷畫法抉微》、《冷庵畫詣》、《我怎樣畫山水畫》等多種著作。

陳咸棟(1898-1962)字仲英,號東湖,浙江山陰人,參與創辦湖社畫會,任評議,主教花鳥畫,長於沒骨花卉。

陳緣督(1902-1967)名煦,號梅湖,廣東梅縣人,初從金城學畫山水走獸,後攻人物,亦長詩詞、音律。曾任教於北平各藝術院校。

秦仲文(1896-1974)名裕,字仲文,號柳湖。河北遵化人,1915年入北京大學法政系,課餘參加中國畫法研究會,曾任教於北平各藝術院校,1956年為北京畫院畫師、院務委員。山水畫家,精鑑賞,著有《中國繪畫學史》。

徐燕蓀(1898-1961)名操,別號霜紅樓主,原籍河北深縣,生於北京,曾於朝陽大學習法律,在徐世昌當政時做過總統府科員,1920年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後轉湖社。工筆人物畫家。1956年為北京畫院副院長,任率英、吳光宇等曾從其學畫。

馬晉(1900-1970)原名錫麟,字伯逸,號雲湖。早年從宮廷畫家趙書村學習郎世寧畫馬技法,曾當過北平司法講習所錄事,後拜金城為師,任中國畫學研究會助教、評議,後轉湖社。1958年為北京中國畫院畫師,其妹馬蓮如工花鳥、人物。

吳鏡汀(1904-1972)原名熙曾,號鏡湖,祖籍紹興,生於北京。在金城、陳師曾指導下學山水,初從四王入手,上溯宋元。50年代後遍遊名山大川,致力於推陳出新。功力深湛,筆墨蒼潤。曾任北京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書記。

吳光宇(1908-1970)原名顯曾,吳鏡汀之弟。1926-1942年在中國畫學研究會習畫,任助教,工人物畫,曾任教於北平藝專等校,北京畫院畫師。

李上達,字達之,號五湖,工山水,曾教張學良子女學畫。

張晉福,字受夫,號南湖,嘉興人,工詩書畫,擅梅花,著有《南湖詩鈔》。

管平,字仲康,號平湖,江蘇人,擅仕女人物。

劉子久(飲湖)、陳少梅(升湖)等人在天津,趙夢朱(名湖)、燕少翔、季觀之等人50年代後任教於東北,對拓展湖社在外地的影響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湖社在廣東等地也設有分會。

湖社成員中有一些有才華的畫家如黃均、孫菊生(曉湖),後來都成為著名畫家。

湖社成員中還有一些女畫家,其中重要的有金章、徐聰佑、孫誦昭、馮棠、馮棣等人。

金章(1884-1939)號陶陶,金城的三妹,1900-1905年留學英國學習美術。1909年隨金城到北京。為閩縣王述勤(繼曾)夫人,當代文史學家王世襄之母,長於山水、花卉。由擅畫魚,曾任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著有《濠梁知樂集》。

徐聰佑(1902-1989)名慧,號聰湖,湖南長沙人。1921年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師從金城,擅工筆花鳥。1957年被聘為北京畫院畫師。

馮棠號棠湖,四川人,與馮棣(號棣湖)為孿生姊妹,工花鳥。

2. 天津湖社分會和湖社中的天津畫家

湖社畫會中有不少天津會員,湖社舉辦的畫展,在北平展出後,向例是在天津續展。

1931年起,湖社在天津舉辦國畫傳習社,分山水、花卉、人物三門課程,以專習一門為限,允許兼習為選科,以畫會評議之優秀者出任教授,報名者很踴躍,超出了預定的百人定額。

惠孝同擔任天津國畫傳習社社長。

活耀於平津兩地,曾對天津中國畫發展起過重要推動作用的畫家有陳少梅、劉子久等人。

陳少梅(1909-1954),號升湖,湖南衡山人,自幼隨父陳嘉言(梅生)習詩文書法,15歲入中國畫研究會,後轉湖社,1931年到天津,主持湖社天津分會工作,課徒鬻畫。陳少梅是一位天資超邁、功力深厚的山水、人物畫家,畫風融會南北各家之長,工寫兼能,書法取法倪瓚,與畫面形成統一和諧的風格。

劉子久(1891-1975)名光城,號飲湖、紫久,天津人。在中央測量學校畢業並留任助教,曾參加1922年成立的天津美術研究會,後入中國畫學研究會。繼又轉湖社。30年代回津,1934年起任天津市立美術館秘書、國畫班教師、館長,1949年後天津市立美術館改天津市藝術館,任副館長。曾任天津國畫研究會主任、天津美協副主席。山水畫家,50年代後致力於已傳統筆墨表現現代生活題材,在山水畫創新上很有影響。當代畫家王頌餘、孫克綱曾從其學畫。

李鶴籌(1894-1972)天津人,名瑞齡,號枕湖。初學張和庵,後經金城指點,肆意於宋元。曾任天津河北女子師範學院教授,並曾任教於北京燕大、北平藝專等校。

張琮,字紫垣,號湛湖,天津人,也曾到天津傳授畫藝。

曾任湖社評議的張其翼(1915-1968)號君振,北京人,長於工筆重彩,尤擅畫猴。1956年到天津任教於河北師範學院(美術系)、天津美院等校。

此外,與湖社過從甚密的天津畫家、金石畫家方若(字藥雨、定海人)曾參與中日畫展活動。在《湖社月刊》連載過《閣帖傳真錄》等著作。

3. 湖社與東北中國畫界

湖社畫會成員趙夢朱、季觀之、晏少翔等人於50年代初到瀋陽東北美專(魯迅美術學院)任教。

趙夢朱(1892-1984)原名恩熹,號明湖,河北雄縣人,生於北京。1911年畢業於北京工部學堂圖案科,40年代創立北京女子書畫研究會,擅長工筆、沒骨花卉。1949年擔任北京中國畫會副會長,50年代調至東北美專任教,為遼寧美協名譽主席。

晏少翔(1914-)又名晏翰,北京人,初從趙夢朱學花卉,1934年畢業於輔仁大學美術系,湖社畫會評議,50年代任教於東北美專。山水畫家。

季觀之(1915-1997)原名育椿,山東煙台人。1938年畢業於輔仁大學美術系,湖社畫會評議,50年代任教於東北美專。山水畫家。

他們對東北地區中國畫壇有開闢之功。

4. 《湖社月刊》與《藝林月刊》

兩個刊物有力地支撐了畫社的活動,在內容上同中有異,也有著互補的作用。

《湖社月刊》將對金城的藝術成就和理論成果的介紹作為貫穿始終地中心,對樹立金城在北方畫壇「廣大教主」的地位起了重要作用。金城的《畫學講義》從創刊一直連載到終刊。(1)是近代有代表性的中國畫創作理論著作。金城對中國畫的基本認識,與陳師曾在《文人畫之價值》中所闡述的觀點基本一致,強調畫家人品、節操、天資、閱歷、識見、讀書養氣功夫和繪畫技能的嫻熟把握:「學畫一道,本係文人學士寄懷適性之藝術。」「藝術之本體必有特殊之精神。」「今日藝術中不朽之畫品,皆昔時古人當日精神之所寄也。」

基於這樣的認識,金城對當時所謂「北京城裡人的兩大迷信」(2)之一的王石谷,持分析態度,認為「石谷名為畫聖,終為能品」,「在藝術上無所不能,在精神方面失之於巧」,「非其藝有未鈍,乃畫之品格低也」。

同樣,對於作為海上畫派旗幟的任伯年,以及張子祥,金城評價也不高:「晚近花卉非學張子祥,即宗任伯年。學子祥者恆於流俗,宗伯年者恆流於野。」他認為清代惲南田的花卉作品「專以氣韻勝,力不逮矣,今之習南田畫者多入於纖弱,良由於此,世人不察,欲以子祥、伯年矯其弊。而不知去古愈遠,愈不可救。」不過他認為趙之謙作品結構新奇,布置近真皆可取法,「用筆颯爽,一洗纖麗甜俗之氣,雖少冲和渾融之致為識者所病,而其於隨意塗抹之中,動中規矩,遠勝於世之野狐禪者。」

金城尖銳批評了當時「美術革命」的主張:「吾國千年之藝術,成績斐然,世界欽佩而無知者流不知國粹之宜保存、宜發揚,反覥顏目藝術革命、藝術叛徒,清夜自思,得無愧乎!」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也是從中國畫學研究會到湖社的藝術立場。

金城對傳統的繼承問題,目光並不侷限於文人畫,而是力主上追宋元,對明清以來的畫家畫派的取捨多有獨到見解。《畫學講義》中特別寶貴的是對中國繪畫材料之研究和繪畫技法的介紹,是他自己多年研究與創作實踐的結晶。

配合畫會活動,《湖社月刊》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一是刊載了(唐)《歷代帝王像》等不同年代、不同畫風的古代會畫名作和當代名畫家的作品,並加以點評,為學習者提供了很好的範本。

同時,選刊了《石濤畫語錄》等古代繪畫著作和當代學者研究著作如朱啟鈐《存素堂絲繡錄》、方若《閣帖傳真錄》、壽石工《書學講義》、金開藩的畫史著作,以及陳師曾、林紓、賀履之、胡佩衡、于非闇等人的史論著作、創作技法理論。

再就是發表了大量會員的作品和理論研究文章,還刊發了不少日本畫家的作品,都起到了交流借鑑的作用。其不足之處是過於偏重金氏家族色彩,和對某些軍政要員畫作的過份揄揚,有損刊物的學術形象。

《藝林月刊》內容與《湖社月刊》有許多相似的長處,而從總體上更偏重文史方面。除古代書畫作品外,也介紹過不少古代雕刻、金石作品,以及攝影作品、外國美術作品,對新興木刻也表示了支持的態度,還以不少篇幅介紹法國文物保護法令,顯示了主編者特殊的關注點。

他們是當時持續時間最久、影響最大的兩家美術刊物,是研究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美術面貌的重要文獻。

註:
(1) 金城《畫學講義》也收入于安瀾《畫論叢刊》(下),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2月第1版。編者在《校勘記》中說:「是編依金北樓先生手稿本排印。因係教授弟子時隨手所撰,未及修改,即行病故。故編內次第不甚嚴密,間有重複,此略就各類排比先後,並其間憤世嫉俗、感慨時風之語,以無關畫旨,酌行略去。」《畫論叢刊》輯本與《湖社月刊》第1-100期所連載的在內容排列、詳略上有所不同。
(2) 陳獨秀《美術革命──答呂澂》,原載《新青年》第6卷第1號,1918年1月。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