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號稱「國片復興年」,許多台灣電影挾高人氣高票房問鼎金馬,在入圍比重遠勝香港及大陸的電影,非常志在必得貌。但得獎揭曉後,似乎不盡如人意,網路上罵聲不斷,特別是針對「賽德克‧巴萊」在某些獎項上角逐失利。

我對這一片叫罵之聲感到無比厭惡,因為我看到那頭「愛台灣」的民粹怪獸隨著「國片復興」變本加厲。

台灣人近年來愈來愈習於敝帚自珍,我認為如斯心態極要不得。其中一例,即是「賽德克‧巴萊」。我對「賽德克‧巴萊」一片固然評價甚高,但這不等於這部電影已經無可挑剔,甚至只能以此代表台灣。之前在威尼斯影展未得獎,已經出現很多不理性的聲音,這次金馬獎,網路許多言論只因獎項沒有頒給「賽」片便大肆詈罵,還用上許多難聽的字眼,如此偏執狹隘。我看到典禮後記者採訪「賽」片與會人員,每人眉頭深鎖,彷彿心有不甘,好像拿到最佳劇情片還不夠似的,甚至男配角得主徐詣帆還對新人獎一事出言不遜。也許他們自以為是玩笑,但我認為如此太過火了,只顯得魏德聖氣度不足。

至於網友,動輒出現「金馬獎只會花錢讓外人拿獎」、「以後金馬獎應該限制台灣人參賽」、「評審無視民眾的喜好」等等毫無理性的言論,難以想像這居然是所謂民主國家人民所出,迫使我看到台灣人真正的劣根性。彷彿「賽」片一句「野蠻的驕傲」後,台灣人就競相展現自己的「野蠻」似的。我只看到少數公允的看法,像「個人意見」網誌的作者在噗浪上留言,認為金馬獎「最偉大的地方就是格局,願意給所有的華語片公平的競賽機會」(連結)我認為一點也不錯。當年台灣固然因為國片沒落,不得不將徵件範圍擴大至全世界的華人電影作品。但台灣也因此樹立華人地區的文化高度。我們日日都在擔心台灣邊緣化,但台灣仍憑藉開放和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優勢。因為「肥水落入外人田」,台灣才能成其大,才不是小鼻子小眼睛的夜郎之國。我們總說自己是「海洋立國」,但觀諸網民留言內容和抱持的心態,卻絲毫沒有海洋般廣闊的胸襟,反而和南韓、中共如出一轍,與他們的民族主義同流合汙。

台灣電影日益活絡,卻無形助長民粹,顯然是自「海角七號」起用口號鼓動觀眾進戲院的後遺症。長此以往,相當危險。國片若變成另一種鼓吹某種意識形態的工具,那和大陸拍攝的「主旋律」有什麼兩樣呢?我們不過是用另一種方式去製造台灣的「建國大業」和歷史神話罷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金馬獎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