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16 (傳)戴淳〈匡廬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圖中山樹房屋的造型與筆法全是龔賢的筆法,為期中期比較近於「白龔」的作品,戴淳名下的詩題書風亦屬清初,此是將清初的畫改款為元人畫的作偽例。
(傳)戴淳〈匡廬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PL.16)
故宮有一張傳為元朝的畫,名款為:「延祐五年三月上澣。登匡廬棲雲閣。為天錫作。錢唐戴淳。」戴淳這個名字大家都不熟,但是元代的天錫卻很有名,它就是郭畀,郭天錫。光是從這一則戴淳的字來看,就知道這不是元代的風格而跟清初的書風很像,最晚可以到乾隆時代。因為畫上還有乾隆的題跋,所以這張畫下限應該在乾隆以前。我認為戴淳的題款絕對不是元朝的風格,但是畫呢?戴淳這個人也沒有其他可靠作品可以比較。後來因為研究龔賢,我找到很多龔賢的作品,一比較之下,發現不但〈匡廬圖〉中的樹是標準的龔賢,連房子也是。所以我重新斷定這張傳為元朝戴淳的畫作其實是清初龔賢的作品。
像龔賢這樣的高士畫家,自己是不會去做假的。所以戴淳的假款是清代人添改的,因為這張畫並不是標準的龔賢面貌,所以骨董商就想,既然這張龔賢也直不了多少錢,所以乾脆換上元朝人的名款。可是黃公望、王蒙、吳鎮的名字都很容易被識破,所以就找一個名氣小的畫家──戴淳,使買家無從鑑別。這件畫從清宮流傳下來,一直被當成是元朝畫。我將它重新改定成龔賢,絕對是毫無疑問的。
PL.17 (傳)元人〈春山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春山圖〉收藏在故宮,畫上除了楊維禎的題詩,沒有任何名款,所以過去清宮將它定為元人〈春山圖〉。畫上楊維禎的題字,書法絕對是千真萬確的,而畫風是屬於元朝的李郭派山水。我研究這張畫,希望找出是誰畫的,因為他畫得很好。我仔細讀過這首詩:「巨然不作惠崇景,秀遠最愛春山圖。危峰戴出若孤□,大樹林立如千夫。杖藜誰行天姥道,酒船閒出賀家湖。道人自指讀書處,文璧峰前宅一區。」最後兩句說,道人指著自己讀書的地方,就是在文璧峰前的住宅。查了一下資料,楊維禎自己的草堂就在文璧峰前,所以我認為楊維禎這首詩不是在題別人的畫,而是在題他自己的畫,原詩的意思是「我自己畫出文璧峰前讀書的地方」。
PL.18 楊維楨〈歲寒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我重新改定〈春山圖〉是楊維禎的畫,但楊維禎留下的畫作很少,要怎麼證明這是楊維禎的畫呢?在楊維禎的時代,他的朋友中有很多畫李郭派的山水,風格都跟這張畫很接近。故宮還有另一張楊維禎名下的畫,就是〈歲寒圖〉(PL.18),上面有他的題字,從書法上也可以確定這是真的楊維禎。但這兩張是一張是山水、一張是松樹,要怎麼比較呢?那就是從分析它們的筆墨、造型著手。楊維禎的畫的松樹造型彎曲,跟吳鎮的〈雙檜圖〉就很不一樣,還有苔點的方式也不同,可見每位畫家的造型、筆墨都不一樣,都有一定的慣性。我覺得這張〈春山圖〉的山石造型和樹木出枝的方式,都跟楊維禎畫松樹的用筆很類似,特別是彎曲的松幹跟山石S型的曲線很接近,還有大大小小、像是芝麻的苔點也很近似。既然楊維禎的題句中說是他「自指讀書處」,所以我把這張畫改定為楊維禎畫的。同意不同意你們自己去看,因為楊維禎的畫很少,只有這一張〈歲寒圖〉留下來。
接(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