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幼雄,泉州宗教文化,廈門市:鷺江出版社,1993。

基督教為世界最大的宗教。分為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三大教派。

第一節 基督教的產生、教義和教規

一、基督教的產生

基督教產生於羅馬帝國。龐大的羅馬帝國統治著許多民族,基督教宣傳在基督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容易為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廣大群眾所接受,而迅速的得到傳播。這便是基督教產生的社會基礎。

但是,基督教認為該教為西元一世紀巴勒斯坦人耶穌創立,而耶穌是聖靈瑪利亞所生。後因耶穌做了許多好事,而被羅馬帝國的官員釘死在十字架上。未來耶穌會再度降臨人間,按上帝的意志,審判末日的世界,拯救人類。

根據西元二世紀的《新約聖經》的《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基督教是耶穌創立的,開始時信徒都是有些下層的人民,反映了被壓迫人民對羅馬帝國奴隸制度的不滿。

基督教的發展。到西元一世紀中期,基督教仍依附於猶太教,以《舊約全書》為經典,成為猶太教中的一個教派。迨至西元二世紀時,有了自己的社會組織,正式與猶太教分離。西元三世紀時,形成羅馬帝國中的一種社會政治力量,威脅到羅馬帝國的統治,遭到鎮壓。但隨著有產者的加入,基督教的成份起很大的變化。羅馬統治者改變對策,於西元392年,宣告基督教為羅馬國教。這是基督教歷史的轉折。

後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歐洲出現許多小封建王國,這些封建王國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爭相利用基督教,基督教也藉此發展自己的勢力。在這個過程中,神權滲透到歐洲各封建王國,歐洲出現了基督教封建專制的神權統治局面。教宗為爭得歐洲的最高封建神權,同世俗君主進行鬥爭,並最後取得勝利。基督教成為歐洲封建統治的最大堡壘和精神支柱。為一統歐洲天下,出現了西元1096年至1291年的八次十字軍東征。

十一世紀中葉,因基督教內部教權的鬥爭,分裂為西部的天主教和東部的正教。至十四世紀,隨著基督教內部的腐化,世俗君主的奪權,農民革命和資產階級的產生,基督教神權的勢力漸趨沒落。至十六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因素迅速發展,新興的市民階級奮起對封建神權的代表基督教發動進攻,這就是宗教改革的運動。經過宗教改革的運動,天主教裡又分裂出新教,因而形成以後世界基督教的三大教派。

基督教的經典。《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為其經典。《舊約聖經》匯集西元前13至1世紀的資料,而《新約聖經》形成於二世紀下半葉。

二、基督教的戒律和規儀

基督徒有「十戒」,即信奉唯一的上帝;不可妄稱上帝;守安息日;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證;不貪戀別人妻子孩子和財物。在禮儀方面,要做七件聖事,即洗禮,既是入教儀式,又可赦罪;堅振,即接受主教按手禮,以堅定信仰;告解,對上帝懺悔;領聖體,以麵餅、葡萄酒經神父祝聖後,表示為耶穌的血和肉,教徒領食,以示耶穌為眾人而死;終傅,教徒臨終擦聖油,以求上帝赦免,或神父以主教祝聖後的橄欖油,塗擦病人頭和手,並念誦經文,以消除病人痛苦;神品,為神職人員按立的儀式;婚配,教徒在教堂由神父主持結婚的儀式。基督教的節慶有聖誕節、復活節、降臨節。

基督教的教職等級。新教的神職人員有牧師,主持宗教儀式和管理教務;傳道,指未受神職,在牧師指導下工作的人;長老,有威望的教徒,由眾教徒推舉的非職業宗教者;執事,由教徒推舉的協助牧師、長老工作的人。

天主教的教職等級較嚴密。教宗,為世界天主教的首領;樞機主教(紅衣主教),由教宗任命,在教廷中分享各部(包括各國教權);總主教,掌基督教國家京城或大城市之教權;主教,執掌一個教區的神職人員;神父,一般為教堂的神職人員。還有修士、修女等教職人員。

第二節 基督教在泉州的傳播

一、基督教傳入中國

五世紀初,敘利亞和埃及的基督教分裂為兩派,一為埃及的西利爾派,一為敘利亞的聶斯脫里派,時聖母之說方昌,羅馬教宗和皇帝申斥聶派的「耶穌基督為兩位,人神兩性;耶穌體為盛神之器,瑪利亞僅生耶穌之體」的說教。斥聶派為邪說,焚其著述,放逐聶斯脫里於利比亞沙漠。聶派失勢遂向東發展,過波斯,入中國。

唐太宗貞觀九年(西元635年),聶派遣教士到長安。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云,太宗文皇帝,光華啟運,明聖臨人,大秦國有上德天阿羅本,佔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祀(西元635年)至長安。帝使宰臣房玄齡總仗西郊,賓迎入內,翻經書殿,問道禁闈,深知正真,特令傳授」。這是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載。

唐朝傳入中國的基督教稱景教,因取《新約聖經》和《舊約聖經》的「公義的太陽」之義,即光照之義,故命名曰景。《長安志》及《冊府元龜》稱景教為波斯寺,認為來自波斯,不知非波斯教。唐天寶以後,稱景教為大秦寺,知其從羅馬帝國(即大秦)傳來。

唐會昌滅佛,景教也在打擊之列,但未完全消滅。據云,北宋太宗(西元976-983年)時,報達景教教主為眷念中國教務,曾派僧侶伴及修士六人到中國查看,見各處教堂都已廢滅,始失望而返。但據史料和考古發現,證明我國的遼、金時代,華北的天德軍陰山地區和內蒙地區,景教仍廣為流傳。元傾宋,景教隨蒙古軍力自中亞、內蒙等地再度往東南傳播。不過此時的景教改稱「也里可溫」(arkoun)。十三世紀中葉,聶斯脫里派(景教)駐中國之教區有三,即唐兀(西夏)、汗八里(北京)和西京(大同)。據陳垣《也里可溫考》云,元代流傳的也里可溫教,包括聶斯脫里(景教)教派和聖方濟各會(天主教)派。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