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席德進

【引用】鄉土歌頌-2

七、梨山

我們終於遠離了喧囂的城市,向高山上爬行。面臨著峭壁、龐大的山體,屹立眼前,這時才感到人的渺小,怎敢與偉大的自然比擬!

眼望著山峰連接山峰,綿延至天際。即使我們有一雙飛翼,也難征服那浩蕩的白雲與層層的山脈。

我曾數度跨越梨山,時間在十年前、三年前、現在。一剎那間閃過,我們在時間之流中多已改變,額上增添了皺紋兩鬢生出了白髮,而山卻永恒地青綠、壯麗。問問那崢嶸的崖層,何時就挺矗在那兒?在人類歷史的曙光之前吧?那些大樹,又經過多少寒暑?

原來我們才是新來者。讓飛鷹鄙視,讓閒雲愚弄。我們這些噪音製造者,環境破壞者,空氣污染者,卻來到這兒尋求一點安寧,啜飲一握清泉,拾回一片純淨。

這時我們羨慕住在高山的人,梨花為他們的村落而開,清溪為他們的赤足而流,蒼松藍天白雲與他們作伴,而我們竟久久地沒有親近這些天賜的恩物了。

遙望遠處山巔載著白雪,回頭一瞥那慘白的死亡森林,俯瞰那空蕩的萬丈深谷,不見人烟。隱隱的蟲聲鳥語,把我們溯引到亙古的年代,而這個世界永不屬於我們。

車載著一群喧嘩,我們的聲浪在暮靄裏寂滅。沒有留下任何痕跡,迎接我們的是平地的燈光,我們欣然再投向人間的溫暖。

【引用】鄉土歌頌-2

八、臺灣廟宇

每當一個無事可做的黃昏,我總不自覺地走向廟宇,徘徊在那廣場上,穿梭在廻廊長柱彫樑之下,插身於神像與拜膜者之間,感受那神秘而靜穆的氣氛,欣賞那慈和的神像面容。神壇閃著金光,燭火㶷㶷,香煙裊裊,隱隱地滲透我的心靈,我獲得無限的溫馨與慰藉。

就這樣,我常逛到廟前,不為祈求神明,祇是來領受一次美的洗禮──飛躍的屋脊襯著藍天,使人精神飛揚、振奮。金碧輝煌,彩色繽紛的殿宇,給人情緒高昂與愉悅。恬靜的院落洒下一片陽光,把屋影投射在側牆上,形成神奇的魔力。我心中的一切煩亂都被撫平了。

中國的廟宇是神人共處的和諧庭園,沒有教堂神統制人的冷峻森嚴,那些神,帶著永遠的慈祥有如親人──爺爺、公公、婆婆、娘娘、媽媽......的神。他們庇護著你,度過災難。

從清晨到深夜,誰都可以自由進出廟堂。不管是乞丐,或是流浪漢。老人們到廟裏來打發時間,晒晒太陽。孩子們跑來遊戲、玩捉迷藏。議員們競選,來這兒發表政見。觀光客湧來拍拍照片。更甭說節日、慶典的熱鬧人潮,歌仔戲、彩燈、雞鴨魚肉祭品的豐盛、豪華。

從城市到鄉鎮,從田間到荒野,無處不有大大小小的廟宇:有的古樸強勁,有的花枝招展;有的在擁擠的鬧市,有的在雲霧飄渺的山間。是那些純樸的鄉人,用手彫刻、繪製了一座藝術的殿堂。是人要與自然比誰的工巧,才創造了燦爛的神廟。使平淡的生活,增添了高潮,使多少人的心靈,找到了依歸。

【引用】鄉土歌頌-2

九、漁船

船,永遠都是令我神往的。不管是在河流中划行,海中漂浮,岸邊停歇,都有不同的姿態,不同的風韻。

船,是人要征服水域而創造的。也創造了一件有生命的,遊動的,飄逸的美的形象。我們看那帆船由天際而來,如夢幻般的降臨,帶來遙遠國度的珍奇,帶來異國的芬芳。我們歡騰,我們沉醉。

從電影裏,我們再看到古代的諾亞方舟。希臘人的戰艦。海盜的黑旗船。豪華巨輪的沉沒。在香港,那魔翼般的中國老古帆船,至今獨在,宛如從漢唐時代航來。在威尼斯,那種叫「工度哪」的船,船夫搖著舵,唱出陽光般的漁歌,令人消魂。

臺灣老古的漁船卻像色彩最美麗的一條魚。隱藏在偏僻的小漁港裏,展耀著它的英姿與光華。在安平,還可找到竹筏拉網的漁船,它是最後尚存的地方情調。每逢有霧的早晨,或冬日的黃昏,那瘦勁的枝架襯托著蕭瑟的景物,是我畫不厭的題材。

閒逛到基隆和平島一帶,或到南方澳造船廠的那邊,許多遠洋的漁船,龐大的體積,古樸的色澤,如樺樹般的桅桿,壓得人透不過氣來。那赤身健壯的漁夫,如古銅彫像般,他們都是由艷陽、海風和鹹濕的空氣所塑造成的。有些漁夫像海鳥,棲息在船頭,有些又像魚一樣矯健。

他們站在甲板上,豎起風旗,燃放鞭炮,徐徐出海,又在晨曦中由平靜的海上歸來。我們都不知道他們是否遭遇過颶風、駭浪?我們只看到傾出滿簍滿簍光彩的魚來。年輕的漁夫、年老的漁夫、一代一代的替換,機動的漁船也把古老的手搖漁船遺忘。

【引用】鄉土歌頌-2

十、舊日庭園

我常去勘察古屋,訪問名園。正當今天洋樓高聳,千篇一律的公寓叢生之際,中國優美的古建築物,漸漸像老牛破車一般被人遺忘任其廢棄。我心中總昇起一股無可奈何的感嘆與悲戚。感嘆今天的中國人竟失去了審美的直覺,而把古屋視為落伍。眼看著一座座藝術之宮荒蕪凋殘、剷除,最後化為塵土,隨風而去!

幾千年來,中國人在尋找適合自己心境的居住環境。經過千錘百鍊的演變,而形成了四合院、庭園、亭、台、樓、閤,來排遣生活。把「住」變成一種至高境界的享樂。於是築起了庭園。「遊於藝」,成為生活的準則。把自然拉進庭院,邀明月,簾捲西山雨。觀花、賞魚、養鳥、聽泉、咏詩。

一百年前,臺灣已開拓得極富庶。許多中舉的文人,官宦,和發了財的地主、巨商,修建了無數的花園,照大陸家鄉的樣式,為自己創造優美享樂的空間,板橋林家花園,規模最大、設計最美,令人著迷。那無數錯落高低的牆台,分劃了不同情趣的空間,將人置身於「人為」與「造化」之間的舞台上,使人忘憂。霧峰的萊園,有一池清水,圍以翠竹,一橋,一軒,意境深邃幽遠。歸仁的歸園,雖已荒蕪,雜草叢生,有一條護河圍繞,點綴著小橋。屋上高台可以遠眺,那圓門,引你進入一個休閑避世、隱遁的樂土。而今園主何處?

走進這些庭園,常令我消魂,百遊不厭。它們是多麼和諧,多麼恬靜,多麼人性,多麼使人自在。今天我們被嵌進水泥的公寓、冷嚴的高樓之中,又在擁擠阻塞的街道上如老鼠般的竄行,人的精神得不到舒展,失去了自我,更無一點人性的尊嚴。這時,不覺令我懷念起中國的庭園,因為我們的祖先早已為我們安排了一個至善、至美的生活環境的榜樣。

【引用】鄉土歌頌-2

十一、澎湖

一簇簇散列在碧海上的棕色島嶼,在乾燥的夏日,我們到了澎湖,像降臨到異國一般。

那氣氛是異樣的,色調是異樣的,人也有些異樣。但是這種異趣,引起我們新奇、興奮的感覺。我們坐上摩托車,在烈日下,街向山丘、歧路,走進古老的村落,那粗石砌成的牆壁,樸厚的民房,真實地把我 帶進了「中國」。有些百年的古屋,竟空無一人。我們繞著海灣、沙灘,跨過大橋,又向遙遠的荒涼地方奔馳,直到盡頭。

瞭望環繞著島嶼的海,海上的船,坐在廟前蔭涼處休息。呼呼地在榕樹下睡著了。再走進海邊的木麻黃樹林裏,我畫那一灣碧波與幾株枯樹。拾起一些貝殼,同朋友聊天,等日子過去。我們飛來這兒尋找夏日的閑情,暫時躲開那長久牽制著我們的環境。在陌生的地方,人總倍覺自在舒展。

在馬公街上我們買最好吃的西瓜,這是上天特意的賜予。在這塊土地上,沙石和強風,使這兒的人必須苦鬥才能生存。有些人離開了家,渡海到臺灣去謀生。有些人走向海洋,把海底的珊瑚、貝殼、寶石撈起。無數的漁船載回大大的魚、蝦、蟹......再也沒有像澎湖的海鮮,那樣令人終生難忘的。

這兒的女人把整個頭用彩布遮蓋,僅露出兩隻眼睛,你猜不透她的美醜。要是我們都學她把臉遮去,在大都市裏行走,那麼我們將會增加多少神秘和樂趣?

看那終年被風折磨的樹影,那昂首抵抗藍天鐵樹花的晶瑩,那珊瑚礁石牆壁的粗獷,那由人手堆集成的碎石田埂,處處無不迷漫著一股堅強的生之意志與活力。

【引用】鄉土歌頌-2

十二、牛群

我從鄉下來,我生長在農家,我伴著牛兒長大。如今久居城市,隔離了我與牛的親近。不時我蹓到郊外,再一睹牛兒們,像小時在溪畔放牛的情景,童年的時光再次追回──一樣溫暖的陽光,一樣柔嫩的地,一樣閑散的日子。

記得我現在住的地方,二十多年前是一片田園,牛在這兒吃草,現在卻是高樓公寓叢集,汽車人潮洶湧衝激。在新店溪中有塊島嶼般的浮洲,一群生常在深草中露出背來。這幅風景畫還在我眼前,如今卻不見沙洲,更不見牛群。

我曾數度趕往北港、鹽水,為的是去看牛的集市。我小時最愛去「趕場」了,在那擠滿人的小鄉鎮,買了好多東西回來。我家鄉可沒有北港那麼大的牛市場。也沒有像臺灣的牛車。看看鄉村來的樸實農夫,口裏嚼著檳榔,大家坐上牛車,來試試牛的能耐,才決定買與不買。在大榕樹下,他們蹲在地上談生意,小販的白布棚散滿市場,那些跑江湖賣藥的、賣蛇的,用擴音器大喊大叫。而牛卻永遠的沉默。

在東部荒涼的海濱,一群牛游過寬闊的河口,滿身泥濘,不怕火熱的太陽。這時,牛才真正擁有她們原始而恬靜的生活。聽不到機器的震蕩與怒吼,除了風聲、鳥語、蟲鳴、和一陣野花的芳香。

那伴著農夫工作,伴著農夫休息,一同在彩霞中晚歸的牛車,這幅美景在大地上已延續了數千年了吧?但願在現代的時潮中,這些慢步調的牛和車隨著我有限的生命歷程,讓我們一同走完這段歷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