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範轉移:林玉山繪畫藝術特展》,國立台灣美術館,2012。
王耀庭
(二)
玉山先生的兼具詩文修養,歷來的研究,對先生「作畫必求詩意」,反而為「寫生自然」所掩。所見祇陳瓊花於其碩士論文有一節:〈林氏的文藝生活與繪畫關係〉,著墨不可謂多,總開先聲。又把先生的《詩選手抄本》做為附錄,方便於讀到先生的詩作。
日據時期,「漢與和」文人的共同交流是「書法與漢詩」。日本的知識份子,基本上都具備有這種學養。 對於台灣當時的如先生一輩,用今日的語言來說,也往往是「漢與和」的雙語教育。嘉義地區日據時期,漢學的傳統與教授不斷。當時嘉南地方文化活動的中心─「琳瑯山閣」,經常舉行詩文書畫雅集,先生即在此結識了名儒悶紅老人賴惠川,並得親授詩學,又得仕紳賴壺仙講授經學及國語(北京話),與蘇櫻村、林臥雲、吳百樓諸名詩人來往。自1930年起,先後加入「鷗社詩會」、「玉峰吟社」、「花果園修養會」等。並在1932年和詞友朱芾亭(1905-1977)等人組織「讀書會」,研究詩文。1950年,台北定居,加入「瀛社」,又與北台灣的詩友有所唱酬。 林玉山加入琳瑯山閣及詩社活動後就會說:「這個時候即是余由寫生畫派滲透文人畫的一個演變時期。」
對於傳統的文人活動,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1893-1972)是扮演著主人與贊助者的角色。原是詩文兼書法琴棋的詩會雅集,由於畫家的加入,很快地發展為詩書畫為主的活動團體,因此有「鴉社」、「墨洋社」 等書畫會組織。自1933年起,山閣主人在林玉山影響之下,開始參加「台展」、「府展」,並加入「春萌畫會」。張家女公子,張敏子、張麗子也隨林玉山學畫,參與「府展」。
張李德和一生的詩文雅集活動中,留下書畫頗多,這從藏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張李德和原藏書畫冊可見到。《翰墨因緣》冊林玉山《畫繡眼》與《柿》;先生的得意門生李秋禾畫《八哥》。《墨寶》冊林玉山「甲戌新秋」畫《枯木小亭》;好友朱芾亭畫《燈塔》。《琳瑯山閣墨寶》冊先生畫《故國河山》。《寶墨長珍》冊有三件扇面。辛巳畫《菊》;甲戌夏日《育鶵》;又《雙燕》無紀年。(圖見《台北市立美術館二十五周年典藏圖錄總覽》,頁264-275。)先生也畫有《題襟亭雅集》(藏台北市立美術館)。
張李德和一生詩集有《琳瑯山閣題襟集》、《琳瑯山閣唱和集》、《羅山題襟集》、《題襟亭集》、《連玉詩鐘會集》 等。張李德和詩集中錄有三首與先生相關的詩。
〈偶成〉(1941)有引。寫道:「辛巳念三夕課,作畫之間與林玉山先生談論古今,...」 詩是追慕日本乃木將軍,卻緣起與先生之「作畫之間」。
〈謝玉山先生由京都賜畫,祝次三兩女獲特選泰東書道院〉:「萬綠叢中二點紅,憑君妙腕奪天工。春風雨露香如海, 絢爛東寧耀蕊宮。...」 對於先生赴台北任教,也更期望到新都會,有更好的創作環境。贈詩〈林玉山畫伯鶯遷台北〉:「調離亭燕。庚寅新曆菊月既望於拔元閣宴餞:夙振鯤洋名畫,詩書並全瀟灑,霽月光風人共仰。淑氣魯靈相射,繪苑立春萌,錦繡豔生黌宮。牛耳瀛洲高掛,才幹重肩東亞。把這個鄉關舊誼,翻作茶餘酒話,此日慶鶯遷,雲樹迷茫峰下。」
詩畫一體的觀念,於先生的早年就已出現。1934年〈新高春望〉(新高山即今玉山)詩:「新高山上玉玲瓏,東海遙看旭日紅。阿里千峰呈淑氣,諸羅華戶沐春風。雲煙翠嶺松杉茂,煙抹蒼厓霜雪融。我欲凌空揮健筆,早收丘壑列硯中。」結句「我欲凌空揮健筆,早收丘壑列硯中。」這是「詩言志」。「詩情」如何實現於「畫意」。就行之於畫筆,先生有寫生稿,故名之〈山林間寫生〉,畫中人就是他自己,景中的巨木也 是阿里山區所有的檜木,又配以雲杉。這一開小畫,也題了一首小詩:「靜心磨墨對仙寰,落紙淋灕尺幅間。神到自然心應手,半天無語寫空山。」「神到自然心應手」,何嘗不就是「我欲凌空揮健筆」的畫家豪語。
談詩與畫,總標出宋畫院的以詩試畫家,又如何標出畫有詩的詩境。耳熟能詳的「踏花歸去馬蹄香」、「野渡無人舟自橫」等等。 中選者是就表達出詩畫立意等同的形象與意趣。陸機《文賦》:「遵四時以嘆逝;沾萬物而思紛。」而「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之馨香。」詩人與畫家同等地置身於天地間,共同對看到的人事物,闡揚作者主觀的性情與觀點,在創作的精神上,原本就有彼此 交融的地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