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著千利休特地看這部電影。

日本的茶道可謂日本文化中「侘び寂び」的極致,千利休則是將日本茶道推向這個美學極致最關鍵的人物。電影版所描寫的千利休,是根據作家山本兼一所寫的「利休之死」改編,將歷史中曖昧不明的謎團加以比附,增添千利休生平的故事性。

電影採倒敘法,似乎是跟小說同樣架構,略顯平淡。飾演千利休的市川海老藏出身歌舞伎世家,父親是著名的十二代市川團十郎,自小接受歌舞伎表演的訓練,要呈現十六世紀最重要的茶人氣質應該不難。日韓的歷史劇有個利多,由於日語跟韓語都有複雜的詞尾變化,用來應對不同的階級,而且隨著時代也有不同,因此只要更改詞尾變化的使用,就可以模擬出古人的說話方式。但中文並沒有這種變化,編劇似乎也不太在意古今口語的差異,以前台灣還頗有留意,但自從中共的歷史劇大行其道,台灣幾乎不再製作之後,我們能看到的歷史劇,泰半都是穿著古裝的人在演現代的戲,即便道具服裝再考究,只要演員的台詞一出來,歷史味就大減,完全沒有還原古代之感。前陣子中國流行穿越劇,但這種穿越劇毫無說服力,感覺更像是編劇想像出來的一個架空世界,只是人物剛好穿著類似古代中國人的服飾而已。

不過,可能是現代觀眾的口味愈發刁鑽,或者現在年輕的編劇對古代的認識太少,我感覺整體而言,與其說是歷史劇,不如說是「古裝劇」,演員穿著古裝在演現代的劇情。中國自不用論,韓國亦然,但我感覺就連對史實相對比較講究的日本都有這種傾向。而且就連日本似乎都不可避免的要因應「韓流」而做出調整,我第一次在日本的電影看到穿著韓服的女子出現,若再考慮這是根據2010年所出的小說改編,則似乎以日本這樣經營有年的文化輸出大國,也不得不對強勢的韓流做出相應的調整了。

而似乎也是因為這樣「相應的調整」,我發現Youtube上電影預告的留言,不乏有相當激動的「嫌韓」言論,甚至出現「賣國電影」之類的留言。不過,只要對日本網路多少理解的人,大概知道確實有一群懷抱強烈民族主義的網民相當積極的表達自己的立場,這些人的言論可能對台灣人來說還蠻受用的,因為他們主要的立場是反中、反韓卻親台,這種激烈言論,大概不足以代表多數日本人的意見,只是特別偏激的看法。

不過裡面有段內容,倒是使我有額外的感慨。片中一位日本人,一位韓國人,兩人無法交談,只能用筆談,而寫出來的,是漢文,而且還用上了白居易的詩抒懷。一直到二十世紀開始以前,古典中文一直是東亞知識階層的共通語言,唐詩甚至是必要的文學素養,對比今日中國試圖向外輸送「軟實力」,卻被世界各國當成是中共監控的延伸,不禁慨歎中國之寥落,絕對不是經濟或武力不如人,而是過去身為文化中心的高度,如今只能在電影裡尋得一鱗半爪,絕不復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