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很多大陸人談論政治的文章,但不知怎麼,對許知遠的文章並無特別喜愛。可能是因為許知遠文章的調性跟我的文章有點像,又或者是許知遠文章的內容沒有什麼新意,就像是泛泛之見,太一般,而且太溫和。

但衝著「偽裝的盛世」這本書名,我還是掏錢買了。書中內容一如想像,毫無驚喜。當然,「局內人」寫的文章,總是比我們這種在外頭看熱鬧的人要來得深入,但仍不脫泛泛之見,而且瀰漫著無力感。他們無法改變,無法打破,只能在筆墨之間紓解一點惆悵的情緒,然後繼續冷眼看著這個國家變壞。

看這種文章很讓我厭煩,我也是會寫這類文章的人,很知道這種窩囊氣。這類文章寫多了,自己也不開心,只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徒呼負負。所以我佩服像艾未未這樣的人,他付諸行動,無論後果是什麼。是說,要每個心懷不滿的人都能像艾未未這樣勇於面對體制,太強人所難。展現自己有別於這個強權的態度,許知遠的文章大概就是底線。

胡溫十年是中國最得意的十年,但似乎在辦完世博之後,中國的問題突然間一一冒了出來,成為盛世強國畫面裡的不和諧音。難怪中國近年來不斷強調和諧,維穩經費高過國防支出。但我覺得,饒是如此,這十年中國還是可以稱之為盛世──「盛世」總是暗含「盛極而衰」的意思,也許共產政權的漢語語境並無意識到此點,反而更有冥冥之中的巧合。

但也不是這麼糟。我在故宮看著那些遊客,衣著光鮮,臉上相當饜足,對他們而言,相較於過去百年來的困頓,如今正是中國難得富裕的時期──連台灣都能來了,夫復何求。就算是環境不見得好的人──比如之前我翻譯的文章所見──在抱怨現狀的同時,對未來也是有盼望的。無論政治上他們遭到多大的壓迫,拜嚴密的資訊封鎖(與個人的不以為意)之賜,他們總是能在浮華的口號與繁華的都市景色中找到慰藉。

所以,看完許知遠整本書的沉痛之言,我反而有種超然物外的冷漠。陳文茜在廣播節目評論民進黨部分人對謝長廷訪中的批判時,提到一些與民進黨走得很近的大陸民運份子。她覺得這些民運份子除非支持或樂見台灣獨立,否則實在不應該跟著民進黨一起謾罵中國,乃至於與中國和解的台灣政治人物,因為這無非只是將自己對共產政權的厭惡投射到台灣人身上而已,反之亦然。所以她不認為自己可以批評中共的政治,指點中共的內政──那是中國人自己要做的事情,與台灣人無關。所以我寧願看析論中國的書籍,而非這種感時傷懷的文章,實在也輪不到我替你義憤填膺。

這可能已經成為台灣的共識,所以台灣人對對岸的社會議題,素來只是當作花邊新聞看待,並不認真。台灣媒體膚淺固然是主因,但嚴肅如公視新聞,也寧願多關心台灣自己的事情。這種心態也開始在香港蔓延。在港人開始逐漸建立自己的「主體意識」時,有人已經開始發難,不要再對中國境內發生的事件有那麼大的反應,一切要回到香港所遭受的壓迫,爭取香港人自己的權益。我們最終成為冷眼旁觀的一群,盛世底下的,是我們無能為力的黑洞。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許知遠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