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孔子學院開始在海外的據點後,中國所主持此一所謂「推廣漢語」的海外機構已經廣布全球。在成立之初,台灣不少人非常緊張,認為台灣和中國在文化上的競爭已經屈居下風,假以時日,中國「軟實力」的影響力將會遍及全球。
但隨著孔子學院不斷擴張,爭議也開始浮現。最主要的爭議,是孔子學院跟其他國家的對外文化機構不一樣,他設在大學院校當中,像是校內一個學術單位,卻獨立於學校。他不僅教中文,也提供資金補助跟中國有關的研究,甚至提供教授薪水跟研究費。歐美各國大學如今都因為景氣不好,經費抓襟見肘,孔子學院無疑提供一個很誘人的條件,但同時也有很多人懷疑,這種作法很有可能會危及歐美的學術自由,特別是處理諸如台灣、西藏、新疆等敏感的議題。拿了孔子學院經費的人會不會先「自我審查」呢?孔子學院會不會培養出一群親中的學者群,進而影響國際政策和公共輿論的走向呢?
就連「孔子學院」本身,也有強烈的矛盾。「譯者」網站的站主在推特上留下他的疑問:
說到「孔子學院」,其實中國人才應該反思,為什麼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首先這個想法不是今天的領導人提出來的,最早提出「孔子學院」想法的是康有為。其次是除了漢語教學,為什麼中國沒有輸出真正的思想?德國的中國研究者顧彬就提過這個問題,你們花那麼大價錢建的為什麼是孔子學院,不是魯迅學院?如果說康有為提倡用儒家思想「修復」西方主義的弱點,建立「大同世界」的話,那麼中國人現在還信儒家嗎?還有這種雄心嗎?
在真正建孔子學院的過程中,他和整個「大外宣」計畫一樣,變成一塊貪腐大蛋糕。除了「天價」孔子學院網站,對國外大學的捐款也令人懷疑。(相關文章連結)谷開來為大連買一個熱氣球都想洗出薄瓜瓜十五萬英鎊的學費,這個孔子學院還不是現成的平台?
但是中國是不是有可已向世界輸出的價值觀呢?一定有,不要說儒釋道這些傳統,僅僅是近代中國人經歷過的「文革」這樣世所罕見的人性惡,就足以凝結出超越西方的思想。如果說100多年前的康友為期望的是中西合璧、世界大同,不知100年後是否真有人能「中國的靈魂」呈現出來、告訴世界?
的確,若孔子學院真的想傳播「文化」,除了中文以外,還有其他嗎?又或者這麼說,「孔子學院」走到今天,除了中國自己,還有人真的相信他的目的是在傳播「中國文化」嗎?它究竟是在傳播中國文化,還是在管控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觀感呢?如果中共中央負責宣傳工作的李長春強調孔子學院是海外宣傳計畫的一部分,是否就意味著孔子學院就是「中宣部」的駐外單位呢?
撇除目的不談,就「孔子學院」本身,誠如顧彬的大哉問。為什麼是「孔子」而非「魯迅」?為什麼中國要用一個他們曾經棄如敝屣的符號?若覺今是而昨非,中共是否在否定自己過往的意識形態?若「孔子」只是一個虛假的殼,殼底下真正裝的,又是什麼?中共,或主導孔子學院的人,他們真的有好好想過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嗎?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究竟是從自己的角度,還是從外國人的角度呢?或是他們根本就是以「外人」的心態理解中國文化呢?拿「孔子」當作對外推廣文化的名稱,是不是只是因為「孔子」在西方名氣比較響亮呢?
雖然中國一直在講「軟實力」,但我們似乎誤解中國對「軟實力」真正的定義。中國似乎並不想推廣文化,而是試圖掌握或左右國際對中國的觀感。雖然這種方式不免有點自欺欺人,但我們素來無法以常理來衡量中國,而這或許會成為另外一種新的「中國經驗」也未可知。
- May 26 Sat 2012 21:09
孔子學院是什麼?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