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繁簡對照


Cindy Sui, BBC News, 22 May

台灣觀光客到中國大陸看到菜單上寫著「土豆絲」會很震驚。在台灣,這個詞指的是花生,但在大陸是馬鈴薯。

一位台灣教授在北京的咖啡店點咖啡時被問到他是否需要「咖啡伴侶」──中國對奶精的稱謂。這位震驚的學術界人士以為他們要他找個伴遊小姐,他告訴服務人員:「我的錢不夠。」

台灣和中國可能有著同樣的語言遺產,就像英國和美國。但六十餘年的分隔和緊張的政治情勢讓兩岸的中文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演變,有時這會帶來困惑、挫折或尷尬。

自兩千零八年以來,兩岸關係不斷改善,昔日的兩位對手將首度合編字典,包括各自不同的寫法和發音方式。

這本字典稱為「中華大辭典」,將會上線免費供人使用。

辭典初版包含兩萬八千多筆的常用字詞,將在今年底開始啟用,更詳盡的版本將在二零一五年完成。

這個計畫將會幫助數千萬世界各地不以中文為母語的民眾學習中文。中國的崛起讓普通話成為學習外國語言的第一選擇。

但對台灣和中國來說,這本辭典旨在消除一九四九年以來兩地分治而產生的語言障礙,這種隔閡甚至可以前溯到一八九五年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

語言障礙

兩岸中文其中一個最大的差異,是中國從一九五零年代開始要求人民使用簡化中文以提高識字率。台灣繼續使用傳統的中文,這種中文筆劃較多,並堅持這最能代表中華文化。

而論及的說話方式,兩岸都以北方官話作為官方語言,然而簡單的詞彙都有所差異──中國講「米飯」、「白開水」、和「熊貓」,而台灣講「白飯」、「熱水」和「貓熊」。

這些差異看來微不足道,不過有些則不盡然。在中國,你會稱你的配偶叫「愛人」,但在台灣所指的是你的姘頭。

有些詞彙只會在一邊出現,另一邊則沒有,這是地方方言的影響和各自的獨特歷史所致。

比如說,「凍蒜」在中國不過是冰凍的蒜頭,但在台灣是一句特定語彙,來自當地廣泛使用的地方方言,意思是贏得選舉。

而盒裝的午餐在台灣稱為「便當」,是日據時期從日語「弁當」一詞借來,但在中國稱之為「盒飯」。

兩岸在語調上也有差異,而且對新的科學、醫學和英文辭彙上有著不同的翻譯名稱,在一些重要的外國地名和人名也是一樣。

即使是社會高階份子,面對這些差異有時也會產生困惑。

兩千零五年,台灣的前國民黨黨主席連戰在中國進行破冰之旅,他用了「願景」一詞來表達他對良好的雙邊關係的期盼。中國的記者完全不知道他所言為何,因為他們從來沒聽過這個詞。

文字符號的辯論

兩中國和台灣兩邊的互動逐漸增加,大家相當好奇究竟哪一邊所用的中文文字會勝出。

台灣將會靠攏他的巨大鄰居寫字和講話的方式,還是這座小島會以維持中國的傳統寶庫為榮,對中國有更多的影響?

在數目上,中國顯然佔上風。除卻十三億人口,估計有四千萬外國人在學習簡化字,而且超過二十萬外國人在中國求學。

與此相對,每天只有四千萬人在使用傳統中文──大部分在台灣、香港及澳門──只佔據中文使用者的百分之二。而且每年只有大約一萬兩千五百位外國人到台灣學習傳統中文。

為了扭轉此一趨勢,台灣已經在加強獎學金和行銷,計畫在今年出現台灣版本的英國文化協會。而教導外國人中文的最高學府──台灣師範大學──不久前推出以網路為基礎的免費中文學習計畫,來鼓勵更多人學習傳統中文。

中國民眾也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愈來愈感興趣,其中也包含語言。

而且愈來愈多人質疑,比如「愛」的簡化字何以會省略掉中間的「心」字,而「麵」省略掉「麥」字。兩者皆存在於傳統字體上。

許多中國人也喜歡用傳統中文來印名片上自己的名字。

不僅僅是因為傳統字體看起來比較好──字體像是圖案,包含造字哲學的線索和中文演變的痕跡。比如說「武」是由「止」和「戈」組成,像是軍隊要用武器來停止戰爭。

師大的中文老師林雅惠說道,當中國的語言學家想要簡化更多中文字時,反對簡化字的情況反而逐步增加。

「他們每年都花費大量嘗試要資金和時間想簡化更多中文字,但學者想要停止簡化;他們敦促政府緩步恢復傳統中文的使用。」林雅惠如此說道。「你不會在中國的媒體上看到這些報導,但這是學者這麼告訴我們的。」

大陸學生開始來台灣學習傳統中文。其他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傳統中文在海外華人社區中使用的更頻繁。

混亂

然而於此同時,簡化字卻開始在台灣愈來愈常出現。許多台灣人用簡化字書寫,甚至台灣的「台」字也時常用比較好寫的方式。

現在為了迎合每年來台灣旅遊,超過一百五十萬人的中國旅客,許多台灣旅館、商店,甚至政府機構,以簡體中文印製宣傳手冊、標誌和菜單。

這部字典並陳簡繁兩種中文字型,是否對兩岸的語言分裂有所影響,仍有待觀察。

現在,兩岸間簽署的所有協議,包含劃時代的自由貿易協定,中國的部份皆印簡體字,而台灣的部份印繁體字。

台灣前行政院長劉兆玄領導這項辭典計畫。他說這計畫的目標不在改變任何一方的書寫或說話模式,而是去創造一個字彙的資料庫,讓「海峽兩岸的讀者或任何想學中文的人」去決定。

最終,科技和需要也許是簡繁之爭的決定因素。中國和台灣的學生如今打字的時間遠多於寫字,即使是最好的學校出來的學生,有時也記不得一些字怎麼寫。

在台北的小學,一位老師給了一份作業,將中國字用畫圖的方式表現他原本的樣子。

雖然學生對哪個中國字根據哪個圖像的猜謎很感興趣,但在課程最後,有些小孩抱怨中文書寫的困難。

「我不太喜歡寫中國字,這很累。」一位八歲小朋友李彌(音)這麼說,他將來會用打字的方式交作業。

但科技也可能幫助傳統中文的使用,語言學教授曹逢甫如是說。

他說:「繁體字仍然可以維持其用途和優勢,因為未來我們寫字寫的更少,簡化字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大量器具都將數位化,而打繁體中文和打簡體中文一樣容易。曹教授認為,屆時大陸人可以讀繁體中文,但仍然書寫簡體中文。

這也是馬總統的希望,合編辭典即是他的構想。

去年,他同時主張雙方能協議在學校同時教授繁體和簡體字。

雖然這在馬英九自己的政黨引發反對的風浪,認為他要在台灣傳播簡體字,但他說他其實是想影響中國可以學習繁體字,讓傳統中文得以在中國再度興盛。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