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聯合報A15民意論壇,2005年6月30日
彭明輝/清華大學教授
套用業界流行的說法: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專利,三流企業代工。當台灣的龍頭產業仍只是拼製造成本與資金優勢的三流企業時,一流大學在台灣絕對無法生根。
世界一流大學必備三大條件:一流大師、一流學子以及前瞻性的研究題目。假想台灣可以用鉅資禮聘數十位諾貝爾獎的大師來台任教,他們的研究題目在台灣找得到學生做嗎?很難,因為這一類的題目在台灣沒有就業市場。全世界最頂尖的學子會願意來台就學嗎?也不樂觀,台灣的就業市場遠不如歐美國家的亮麗。那麼,這些題目在歐美就會有人做?因為歐美不但有能力把學術的智慧產業化,更有能力通過複雜的全球佈局,排擠新興工業國家進入高獲利的創新產業。
一流大學必須和一流的產業相互支撐,無法跨國移植。荷蘭有許多領先全球的一流學術研究項目,但是這些項目剛好和她的一流企業重疊;英國科研計畫的擬定,是從學界與業界各找十位巨頭開會,以頂尖業界有能力吸納的學術研究為第一優先補助;日本學術界長期只做應用研究,直到他們的企業開始能從專利中獲利,才開始積極從事前瞻性研究。所以,把美國最頂尖大學的全部師資搬到歐陸去,其表現會稍遜;把它搬到日本,其表現更遜一籌;一旦搬到台灣,任何一流大學都會全毀。
台灣的新興產業每每自稱為「高科技產業」,實際上卻只是扮演著「高科技產業的低科技環節」。以代工為利潤核心的產業,就沒有能力改變國外原廠的設備與製程,也無法突破國外產業佈下的專利地雷,所以就無法用國內學術的前瞻性研發成果來改善其利潤結構。結果是:國內企業不需要學界的前瞻性研發成果,所以國內最頂尖的學生也鮮少有前瞻性學術研究的意願。
台灣的學術界難以在質上提升,是因為大結構造成的困境;無法從企業界感知到前瞻性的研究需求,因此只能從國外期刊上面隨性地找國外在流行的題目作;業界只在乎學生的應用性技術,所以基礎研究很難找到好學生;學術研究成果注定無法產業化,只能換一點國科會今天和個人的升遷,因此往往不知為何而戰。
因此,除非先有「一流企業」的長程培植計畫,政府五年五百億的「頂尖大學計畫」將只是一廂情願的浪費。問題是:當台灣的龍頭產業都只在計較何時登陸大陸較有利時,政府任何「一流企業」的培植計畫都很可能會像當年裕隆汽車案一樣,補助三十年而政策達成目標為零。
因為,產業的發展也有其必然的程序,不是少數人或一代人的主觀意識可以任意更改的。台灣的產業一定要從楠梓加工出口區開始,循序漸進地發展出飛利浦、掌上型電子計算器、半導體代工、單功能IC設計和系統IC設計,而無法一步登天地從楠梓加工出口區直接培養出聯發科的系統IC設計產業。如果想靠砸錢就把台灣今天的三流頂尖企業拉拔成可以靠全球標準或專利賺錢的一、二流企業,那注定是癡人說夢。
因此,假如行政院有能力編列五年五百億的預算,還不如認真面對台灣高等教育品質普遍低落、各級教育經費普遍不足的現象,以及憲法所保障的科教文預算長期被踐踏的事實。
後記:文章連結(寫太多所以另外獨立成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