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遊記】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3) 東南亞佛像

佛坐像,泰國,14-14世紀。

佛一手下垂膝前,作觸地印,是南傳佛教系統佛像常見的造型。

【遊記】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3) 東南亞佛像

寶冠佛首,泰國大城,16-17世紀。

寶冠佛也是南傳佛教佛像常有的造型。

【遊記】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3) 東南亞佛像

佛首,泰國,15世紀。

【遊記】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3) 東南亞佛像

佛首,泰國,15世紀。

【遊記】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3) 東南亞佛像

佛首,泰國彭世洛(Phitsanulok),13世紀。

以上是南傳佛教地區的造像。

【遊記】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3) 東南亞佛像

勝樂金剛雙身像,西藏或尼泊爾,15-16世紀。

藏傳佛教造像日本收藏較少。

【遊記】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3) 東南亞佛像

石楣,柬埔寨,10世紀。此為伽羅(Kala)吐出花綱的圖案。

【遊記】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3) 東南亞佛像

石楣,柬埔寨,10世紀。中央為因陀羅站在象上。

【遊記】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3) 東南亞佛像

佛坐像,柬埔寨吳哥東南,12-13世紀。

【遊記】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3) 東南亞佛像

佛三尊像,柬埔寨吳哥,12-13世紀。

【遊記】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3) 東南亞佛像

佛坐像,柬埔寨吳哥,12世紀。

【遊記】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3) 東南亞佛像

九曜像,柬埔寨,11-12世紀。這是根據印度占星的系統,將行星具像化的造像表現,但與我們現在認知的九大行星不同,當時的九曜由右起為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羅喉、計都。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