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伯男、戴明德,《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嘉義地區》,台北:日創社,2003。

第五節 日治時代之代表性東洋畫家

一、關於彩墨、膠彩的名稱定位

台灣近代美術發展過程中,東洋畫技法的傳來,確是一種挑戰,在藝術觀點上造成衝突是難免的,台灣在明清時代,只有少數文人學習中國水墨技巧,如花鳥、山水、人物及四君子,被稱為文人畫時代。事實上,該時代的繪畫,是進口多於自創,模仿多於領悟,字畫多於山水,草民多於雅士,在台灣的移民社會中自娛多於推廣。日人治台後,台灣文化受到日本文化的支配,在台灣近代美術發展過程中,東洋畫就是最明顯的例證。

台灣在日治下50年間,傳統文人畫逐漸式微。在培育了新一代東洋畫家之後,戰爭一結束台灣畫壇又一度議論紛紛,傳統主流到非主流之間各有爭執。1955年3月出版的《台灣文物》「美術運動專號」中記載當時任教師大林玉山教授聲明:「台灣的圖畫本來就是祖國的延長,只是因為地方的環境和西洋文化交融已發生了變化,日人早在台灣美術中發現台灣的特色,熱帶的情調,當時日人謂台灣藝術畫為『灣製繪畫』(日語)光復後內地的畫人(大陸來的畫家),動不動就說台灣藝術為日本畫,這個問題到了現在還未能獲得解決。我想國畫絕不是只將畫譜裡所有東西搬去畫成的,或只是學某家筆法的畫風,就以為是真正的國畫。美術表現,自古以來,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繪畫。......」以上是當時大陸水墨畫家與台灣早期畫家對於中國民族情感與日本畫爭論時林玉山所說的一段話,也就是傳統源流與「殖民地」產物之間互相爭議的問題,也證明了時代變遷所不可磨滅的傷痕。

林玉山一生的創作,從少年與家中畫師蔡禎祥、蔣才學習以及從大陸畫師習中國水墨。歷經日本東洋畫的訓練,再回歸傳統水墨的創作,個人的歷程代表了中國水墨在台灣的不同時代發展的歷史縮影。

本節所稱彩墨、膠彩包括清領時期之文人、閩習之風的水墨及日本殖民下的東洋膠彩畫風與戰後中國畫入主台灣形成新中國水墨之所謂國畫皆屬於彩墨、膠彩之範疇。當時,嘉義地區的畫人自林玉山以來,將此技法交雜運用,在歷屆日本人舉辦的官展中,連連獲獎。

1927年,林玉山入選「台展」,嘉義人士在畫壇漸露頭角。1929年「新竹益精畫會」舉辦一次大型展覽會,嘉義19人參與,林山玉獲首獎,嘉義畫家在展覽中占上重要的份量,林玉山、周雪峰、徐清蓮、朱芾亭、施玉山、李秋禾、黃水文、盧雲生、張李德和、張敏子、張麗子、江輕舟、馬世徵、高銘村、莊鴻連、吳利雄、楊萬枝等19人入選。加上琳瑯山閣有詩文書畫活動,及諸仕紳的贊助,繪畫頗為活耀。嘉義地區的繪畫,以東洋畫兼傳統畫的發展傾向到此時已相當明顯。

二、彩墨、膠彩畫主要畫家

早在1931年「台展」第5回,報上已經有「嘉義青年畫派」之說,次年1932年又有「諸羅派」一詞出現,嘉義地區已約略形成一種風貌。1938年第1回「府展」,嘉義畫家入選即達二成,《台灣日日新報》出現:「嘉義乃畫都,入選者占二成。」之標題,嘉義之繪畫成就已獲關心藝術人士的注目。由於林玉山之領導,所以「台展」「府展」入選者很多,加上文人畫的傳統還延續著,所以彩墨畫家相當多,會入選「台、府展」者如林玉山、林東令、周雪峰、吳天敏、徐清蓮、朱芾亭、施玉山、李秋禾、黃水文、盧雲生、張李德和、張敏子、張麗子、江輕舟、高銘村、莊鴻連、吳利雄、楊萬枝,而文人畫的傳統延續書畫家有王亞南、余塘、林玉書、賴雨若、羅峻明、蘇孝德、李蘊玉、林秀山、莊伯容、莊啟坤、徐杰夫、施淵龍、黃傳心、楊三清等。今分別就其生平、藝術風格,加以說明敘述如下: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5

(1)林玉山(1907-2004)

林玉山生於嘉義市美街,本名林英貴,字立軒,畫號玉山,別號雲樵子、諸羅山人,圖中常落款「桃城散人」等。1914年嘉義第一公學校(今崇文國小)就讀,隨家中開設風雅軒裱褙師蔡騰祥習畫。1917年蔡騰祥離職,逐接任畫師職務。1923年經堂兄介紹,師事伊坂旭江習花鳥禽獸、四君子的繪畫技法,親身體驗「文人畫」詩書畫兼修的重要,對日後畫業的成就深受影響,打下良好的基石。1924年與陳澄波交遊習水彩及速寫。嘉義名儒張銘三為其立字號「立軒」。1926年首次負笈東瀛川端畫學校研究,初入洋畫科與陳澄波同住,他曾在東京府美術館參觀北平的金北樓帶領大陸畫家與日本合辦的中日美術展,發現了中國畫的花鳥筆墨技法,以及表現意境的雅趣,遠比西畫來得勁健活潑,同時因他自小就接受民間藝術與傳統繪畫的訓練,於是放棄了洋畫科,轉入東洋畫科。

1927年第1回「台展」出品「水牛」「大南門」與陳進、郭雪湖並稱為「台展三少年」。二十弱冠少年入選「台展」,在當時是非常不易的事,成為媒體的焦點。1929年自川端畫學校學業告一段落,束裝返台,直到1935年結束裱畫店,在台北日日新報社舉辦第一次個展,以籌備第二次赴日深造的經費,嘉義鄉親組後援會資助。於5月順利進入京都堂本印象東丘畫研究,致力於古畫觀摹。以花鳥畫「無花果」入選日本第7回「名古屋市美術展覽會」。從京都返台後,參加第10回「台展」的作品「朝」,描繪女兒晨起漱口之景象,將兒童稚氣畫得很傳神,表現出自由寫實的精神。林玉山繪畫歷練十分豐富,在動物、風景、人物的描寫皆有深入的探研,早期以台灣水牛、黃牛配合農村的景色構圖,如「大南門」、「雙牛圖」,以及戰後的「火牛陣」皆畫得唯妙唯肖。他說過:「畫虎不只是靠筆墨,還要觀察老虎皮紋的變化及生性、動作把氣勢表現出來,不只畫虎皮連骨肢動態皆要入木三分。」此外,他畫飛禽走獸及山水寫生功力深厚,都能表現豐富的內容。

關於林玉山早年的生平,自述「藝道話滄桑」裡提到:「我的出生地是嘉義美街。聞來台的先祖,即卜居在此,是延平君王的隨軍雕造馬鞍的名手。而先祖父、先父亦是從事繪畫生活的人,母親和家兄同是善雕刻各種家俱的花樣,而五弟榮杰則是研究西畫的。美街僅有三十多戶的住家,名儒賴世觀、吳增如、賴壺仙、書家蔡文哲、蘇朗晨、畫家宋光榮、盧雲生、雕塑家蒲添生等皆出自美街,歷史上此街輩出文人藝家之多有冠全市,真不愧美的名稱。」

「台展」以後,林玉山仍然留在嘉義,所以他的活動範圍始終以中南部為主,於1928年同嘉義畫家朱芾亭、林東令等組織嘉南「春萌畫會」,1930年又參加鄉原古統的「栴檀社」, 1940年第6屆「台陽展」新設東洋畫部時被吸收為會員。並在地方上推動各項研究社團組織,「鷗社書畫會」(1928)、「自勵會」(1930)、「墨洋社」(1930)、「讀書會」(1932)、「鷗社詩會」(1932)、「麗光會」(1933)等六種之多。時年方28歲。(註47)戰爭期間,林玉山白天在嘉義醬油統制會社擔任總務工作,夜裡作插畫。盟機轟炸台灣時,他把全家疏散到好收庄的畫友林東家,在戰亂轟炸聲中完成兩冊「三國演義」連環畫,該書出版後不久,日本就戰敗投降。1950年移居台北任教職,仍時時關心家鄉美術發展,並參與嘉義美術活動鼓勵後進,與陳澄波同為嘉義藝術界最尊敬的導師。1986年歷史博物館舉行「八旬回顧展」時,諸羅鄉親還曾組遊覽車隊北上觀摩其盛會。

林玉山創作的泉源來自對自然的寫生,他借重傳統的技法,配合與生俱來對藝術的感性,畫出自己熟悉又親切的事物,進而表達了周遭生活空間的訊息與本土文化的生命力。技法兼容彩色畫與水墨畫,萬象題材皆能繪畫。謝里法會於「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中指出:「林玉山的這一生,其藝術發展的過程,正反映著台灣文化轉變的幾個階段。從台灣保守社會中僅存的中國傳統藝術。隨著外來的殖民,逐步為東洋畫所侵蝕。戰後日本文化的敗退,才得以重新與中原文化接駁,其藝術風貌不僅是還原且已經又躍進了一大步。在他自述中有一段話,正說出了他個人所站的立場對未來的展望:『台灣畫壇的新進,好似剛好長出的新筍,若再加以我國博大的精華來作營養素,好好地培養起來,不怕將來沒有凌霄的希望,切不可硬著心地,剪掉這富有將來性的小小新芽。』」在膠彩、彩墨的中國畫與東洋畫難以界分的爭議中,林玉山以台灣自有本土風情特色,及研習深入的日本膠彩精神,再將中國傳統水墨之要領融入自己繪畫特質中,自成代表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5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5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5

(2)林東令(1905-2004)

林東今生於嘉義縣中埔鄉,專長墨彩,家務農,會下田耕作。1921年林東會隨宋光榮學畫四君子,轉赴台南師事潘春源學畫3年。於嘉義開設裱褙店兼任民俗釋道畫師。參加「春萌畫會」「鷗社」「栴檀社」等美術團體。「台展」、「府展」、「省展」入選多次及特選獲獎。戰後加入「長流畫會」「膠彩畫協會」。1945年因美機轟炸,林玉山全家投靠頂六林東令家,以避空襲。1946年曹根入林東令畫室習畫。1961年林東令作品「蝴蝶蘭」由韓國駐華大使購贈法國總統戴高樂留念。曾任嘉義縣美術協會常務監事。

1929年參與第3回「台展」以「夕照」一作入選,其後10年「台展」,6年「府展」之間,林氏共入選過11次, 1938年的第1回「府展」以「蓮霧」獲特選第一名。

其風格特色精於描寫動物之動態神韻,並擅長台灣土生之原種植物,其民俗繪畫在嘉義頗負盛名。「台展」時之作品皆以牛、羊、鴨鄉下的各種動物為 題材表現生動。「府展」時蓮霧、薑花、......等台灣植物樹種描繪栩栩如生。

(3)周雪峰(1897-1973)

周雪峰,嘉義朴子人,本名奎元,字啟元,自幼失怙,由伯父扶養,會當牧童,取朴子磚場之黏土捏 塑,顯現出藝術的天份,至長大,以雕神像、裱褙、刺繡為業,書畫兼擅。1931年加入春萌畫會,參展第2、3、4、6屆「春萌畫展」。曾入選3、5、7回「台展」,並參與「日本書道院展」、「日本文化協會展」、「台陽展」等展覽,出版「周雪峰畫譜」。與吳梅嶺交情甚篤,時常相偕參與朴子鎮的廟會及藝文活動。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5

(4)吳梅嶺(1897-2003)

吳梅嶺生於嘉義縣朴子,專長彩墨,本名天敏,號添敏、梅嶺、梅峰...等,晚年以梅嶺行於世。1905年入學嘉義廳學事講習會。1912年於嘉義廳學事講習 會畢業。1918年考入樸仔腳(朴子)公學校教員講習一年。1919年正式任樸仔腳(朴子)公學校教員。1922年台北師範學校畢業。他在台北師範時,石川欽一郎回日本,但亦受石川畫風影響。至於東洋畫則因與周雪峰為鄰,有一起切磋嘗試之機會。「台展」第4回作品「新岩路」描繪鳥瞰之開闊盆地,看到溪橋為畫面的焦點,再延伸至小徑到山腳叢樹裡的人家。整幅作品水彩畫般清雅兼具東方傳統的細膩婉約。日治時僅參加「春萌畫會」的活動,以後,全心投入美術教育,近20年才有新作於畫壇展出。1930年與周雪峰一起參加「春萌畫會」。1932年以「靜秋」入選第6回「台展」,次年又入選第7回「台展」。1939年榮獲多年教育優秀教員獎。1940年台灣中部書畫展,獲優秀作品獎。1941年於朴子女子公學校教職退休。1943年作品因戰爭遭飛機轟炸皆成灰燼,隨岳父至六腳前崩山避空襲。1946年任職東石初級農業學校教員。1955年獲省教育廳勳蹟卓著優良教師獎。1958年再獲教育廳優良教師獎。1968年兼任省立東石高中美術教員。1978年學生為紀念終身奉獻於美術教育的吳梅嶺老師而發起「梅嶺美術會」。

1985年榮獲中華民國畫學會「美術教育」類金爵獎,1988年梅嶺美術館正式開工(1995年落成)。1990年榮獲中華民國美術教育學會第1屆「美育獎」。1995年吳梅嶺百齡繪畫首展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出版吳梅嶺作品選集。1997年省立美術館舉辦「吳梅嶺畫展─丁丑102歲」出版專輯,又在嘉義縣立文化中心梅嶺美術館舉辦「吳梅嶺畫展」及出版專輯。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5

(5)徐清蓮(?-1960)

徐清蓮嘉義人,會入選多次「台展」及第6回「府展」,為「春萌畫會」,「栴檀杜」、「書法自勵會」會員。

(6)朱芾亭(1904-1977)

朱芾亭生於嘉義,號虛秋,工詩書,擅南宗畫,本為詩人,有傳統詩書畫的觀念,會自習摹芥子園畫譜以為樂事。受「台展」新美術潮流的刺激,開始以工筆淡彩自行寫生嘉義公園一隅,入選4回「台展」,後來恢復以水墨方式作畫,第6、7回的「雨去山色青」、「雨霽」是他的重要作品,第8回「水鄉秋趣」與林玉山同一回展出,作品採多視點結構。第3回「府展」以後,停止參加官辦展覽,仍繼續參與「春萌畫會」活動。所作之畫淡雅清新,富書卷之氣。

(7)施玉山(1907-1960)

施玉山1907年生於嘉義,魚商。1929年入「春萌畫會」,會入選3、5、6回「台展」。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5

(8)李秋禾(1917-1957)

李秋禾生於台南縣麻豆鎮,李春義之子,1930年於麻豆公學校卒業,後移居嘉義市為張洋柳養子(「台展」作品皆屬名張秋禾,1939年恢復本姓),於嘉義市東門公學校高等科畢業,1931年加入「春萌畫會」及「書畫自勵會」,師事林玉山,1932年「番鴨」一作入選第6回「台展」,時僅15歲,與林玉山學畫才一年,當時有人懷疑其師代筆,審查委員之一的鄉原古統當面試其畫藝,結果不但澄清謠言,更益顯其才華,一時傳為畫壇逸事。後又以「天星木」入選第7回「台展」、「白羊」入選第8回「台展」、「胡麻園」入選第9回「台展」。「胡麻園」在畫面上採虛實對映的構圖,形成奇特的畫趣意境,展出畫評:「畫得深淺繁茂,頗委宛有致。」1936年「斜照」獲第10回「台展」特選第1名(大會賞)。1940年「鳳梨園」又獲第3回「府展」特選第2名(總督賞)。1947年起連續三年參加「全省美展」獲獎:「殘暑」獲第2屆特選第2名(文協獎)、「雄風颯爽」獲第3屆第1名(主席獎)、「會朝」獲第4屆第2名,於1950年獲第5屆最高榮譽免審查參展(永久免審)。後受聘全省教員美展評審委員,全省美展候補審查委員。曾任職嘉義市圖書館主任、嘉義縣大林初中美術教師、台北市私立開南商工美術教師、嘉義縣立華南商職美術教師。

林玉山為其作品集序中:「秋禾君在『台展』一直有優秀的表現,他雖隨我學畫,卻能實踐寫生,自立創新,如初入選『台展』六、七回的『番鴨』、『天星木』,尚屬寫生進而成作品的階段。自此而後,不斷有新構景、光線變化等之追求,甚有返樸歸真的稚拙畫趣,不為當時寫實風氣所拘限。」畫家曹根回憶:「李秋禾先生有豐富的哲學思想,觀察力很強,我非常欽佩他的構圖能力,甚至連他的老師林玉山先生亦讚賞有加,為其得意門生。」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5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5

(9)黃水文(1941-2010)

黃水文生於嘉義市,號梅溪,專長膠彩,亦擅詩文。會師林東,東京淨土佛教學校畢業,後於「自勵會」中接受林玉山指導,並入「壺仙花果園」中接受賴惠川漢學啟蒙。為「鷗社」、「讀書會」、「春萌畫會」、「中國美術協會」、「長流畫會」、「中華民國傳統詩會」會員。「台展」、「府展」、「省展」入選及特別獎多次,曾任,嘉義縣文獻委員會委員、「省展」審議委員、中學教師、台灣省膠彩協會理事。為人儒雅溫文,喜歡戴著呢帽,有如士紳般的藝術家。經常以鴿子、狗等溫順之動物入畫,刻畫細膩有緻,以植物樹幹陪襯空間,第8回「台展」作品「麵包樹」的畫面以闊葉片及枝幹組成,再點綴一隻喜鵲充滿南國風味。入選「府展」三幅畫有「向日葵」的作品,第一幅較為寫實,第二件追求造形的新意,第三幅具意象韻味。一般黃水文的作品較為柔性,但其畫有「香蕉、椰子」的畫作,則展現另一種陽剛雄偉的南國陽光盛氣。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5

(10)盧雲生(1914-1968)

盧雲生,又名雲友,生於嘉義,擅長膠彩、詩文,會先後隨前秀才林植卿和嘉義名儒賴雨若研習詩文,頗具漢學底子。其後盧氏更於日治末期,應賴氏之聘在其律師事務所擔任職員。繪畫方面,於1930年入玉山先生門下,1932年加入「春萌畫會」及林玉山、朱芾亭等人為研究詩文所組成之「讀書會」等。盧氏於日治時期的「台、府展」以至終戰以後的「省展」之參展資歷極為優異,從1933年入選第6回「台展」開始,總計入選過「台、府展」共7次,尤以「梨子棚」一作榮獲第8回「台展」之特選及台展賞。戰後盧氏更連獲第5、6、7屆「省展」的特選第1名。於1960年開始受聘為國畫第二部評審委員,是林玉山早期最傑出的弟子之一。後來任教於台北市靜修女中、成淵中學美術教師、國立藝專兼任教職,繪畫、詩文之外,具美術史和美術理論之素養,為前輩膠彩畫家中,理論著作紮實豐富的作者,不幸因車禍去世。

盧雲生作品「梨棚」、「佛果」與「蓮霧」皆能把老樹新枝描繪得很生動;充滿生長的活力,後來的「清晨」作品則表現出竹林清晨之意境。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