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倪再沁

節錄《高雄現代美術誌》,藝術家出版社,2004

【引用】茁壯而成長的戰後新生代──「南部展」的核心畫家-3

張金發自畫像(高雄市立美術館藏

三、張金發──默默耕耘的中堅畫家

1.繪畫奠定期

1934年,張金發出生於苓雅寮港口,很早便以立志成為畫家,但在1955年之前,他只在龐曾瀛的「敬恆美術補習班」學過短期的素描,據其描述:

左營那時有一批畫家,如胡奇中、郭道正、孫瑛等,和龐曾瀛很熟,常常見他們在補習班進進出出,大概也是補習班的老師。

不過,張金發當時只學素描,而胡奇中、孫瑛等因教授其他科目,未曾親自受教,他們的人或畫作並沒有留給張金發太深刻的印象。

離開「敬恆美術補習班」後,進入畫家張啟華的個人畫室接受指導,主要因為張啟華和張金發的大哥張金龍曾是小學(苓雅寮公學校)同班同學,張金龍清楚張啟華的繪畫經歷,眼見小弟喜歡畫畫,便把他介紹給張啟華。這段當「學徒」的時光,雖然辛苦卻彌足珍貴。據張金發回憶:

那時候當張先生的學生是很辛苦的,當他外出寫生,我必須提畫箱,幫他洗筆,且只有在一旁看他畫的份。

那時劉啟祥常到張啟華畫室聊天看書,張金發總是奉上咖啡後,便退至一旁安靜地作畫,劉啟祥見這位後生默默地只是埋頭苦幹,對他很有好感,便常順手指點一二。至於張啟華,因同時身兼企業家的身分,總是忙得無暇指導張金發,於是在進入張啟華畫室一年後,1956年時值劉啟祥成立「啟祥美術研究所」,張金發就順理成章成為劉啟祥的學生。

雖然「啟祥美術研究所」只辦一期便草草結束,其後張金發和另一位學員許定祥,仍舊跟隨劉啟祥到小坪頂的畫室繼續習畫,成為劉啟祥的入室弟子,從此打開張金發生命中另一扇繪畫之窗。張金發表示:

當時吃、住都在小坪頂,偶而才會回高雄看看,覺得這樣方能體會劉先生繪畫技巧及畫中意境。

這段小坪頂生活也許是張金發一生中最難忘的回憶吧!

2.畫會生涯

1958年,張金發離開小坪頂回到市區就業,曾進入一家雜誌社擔任插畫、漫畫等繪製工作,但空閒時仍勤於作畫。1961年,張金發加入劉啟祥創立的「南部美協」,又與畫友林天瑞、黃明聰、詹浮雲、黃惠穆、劉耿一、王五謝及周天龍、陳瑞福、周龍炎等組「青年畫會」,但這純屬年輕人的畫會只維持二屆就宣告結束。

1966年,劉啟祥和「南部美協」裡的幾位會員(張啟華、施亮、林天瑞、詹浮雲、王五謝、詹益秀、張金發、陳瑞福、劉耿一)共組「十人畫展」,成員皆繪畫裡曾入選「省展」及「台陽展」的菁英,並嚴格規定每次展覽均得提出30F以上的作品,稱得上是一個可看性頗高且嚴謹的畫展。張金發說:

組織「十人畫展」,主因是參加「南部展」展出的人越來越多,但整體素質卻沒有提升,對南部畫壇的影響力不大,所以劉先生才會興起另外組織一個較強勢團體的念頭。

「十人畫展」一共展出六屆,對高雄地區現代美術水準的提升有一定的貢獻。

60年代的張金發除了繪畫外別無所求,已經三十好幾的他仍計畫東渡求學,但當朋友告訴他到日本的求學費用後,才發現遠非自己所能負擔,不得已只好打消多年的夢想,經留學計畫的蹉跎,張金發一直到三十七歲才結婚成家。

1967年是張金發畫會生涯的高峰,這一年他從詹浮雲手中接過「南部美協」總幹事職務,精力充沛、滿懷熱情與朝氣的張氏,是當時劉啟祥的得力助手,他至今仍保存著會費收支及相關雜項等帳冊。當初「南部展」舉辦展覽時,常需經費印製小畫冊與及支付展覽相關開銷,會員的會費(100元)並不足以負擔這些開支,所以必須爭取仕紳及工商界人士的支持,募款的過程曲折辛酸:

那時劉先生辦的活動,不論是「高美會」後期或「南部展」等,所有展覽的一切大小事情都落在我一個人身上,這種工作吃力不討好。也因為承辦活動忙碌的關係,這時期沒有太多作品產生,但作品都在三十號以上。

3.成家立業

6、70年代臺灣尚未進入「消費」年代,收藏畫作的人很少,成家之後的張金發為了生活需求,在1976年設立了保險代理人公司,作畫時間相對減少,但他仍以「專業畫家」自許,他認為:

一個畫者全心全意投入藝術創作,便是專業畫家,如果畫者只是為了賣畫而作畫,然整日創作,仍不能算是專業畫家。

其妻亦表示:

當初如果不設立公司,張先生買顏料、畫布之後,就無力養家了。

60年代買不起畫布的張金發還曾利用美援麵粉袋當畫布作畫,可見在生活困頓時,張金發仍然孜孜於繪事。

1991年張金發結束保險代理人業務,留給自己更多的時間思考繪畫的問題,談到對未來的期望,他簡單卻堅定的表示:

畫出更多好作品。

(案:張金發於2012年逝世。)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