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左起總統府資政王茂雄、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柏村、藝術家王秀杞、銘傳大學教授陳振輝、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藝術家郭清治、國立國父紀念館長王蘭生、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臺灣雕塑學會理事長吳德和、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前校長許信雄、外交部西亞司前司長張添能.jpg

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形符穿梭—世紀豐碑:2022郭清治雕塑特展」,12月30日於中山國家畫廊舉行開幕式,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國立國父紀念館長王蘭生、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知名詩人席慕蓉教授、藝術家王秀杞教授等各界貴賓蒞臨參與。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代表文化部長李永得向郭清治教授致意,並表示郭清治教授歷經鑄銅、石雕、金屬、複合媒材、形塑空間等不同的實驗與轉折,始終不變的是對於雕塑獨特性與本土性的追求;逾半世紀的雕塑創作之路,從早期的寫實具象,經歷多年的探索與突破,開創出具有獨特東方氣質的個人風格,悠遊於具象抽象之間,不僅在國際綻放光芒,也是臺灣現代雕塑發展的縮影。

長期研究臺灣雕塑史的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表示,郭清治教授在這60年間,從具像的雕塑創作到複合媒材的創作,有石雕、木雕、青銅、不鏽鋼,幾乎所有可以想得到媒材,都實驗與研究過。他的作品結合理性與感性,用非常理性與科學的技法去處理材料的潛在力量,再去發展出感性的創作符號,傳達時代與社會的訊息,作品深具本土性。郭清治是臺灣戰後第一代雕塑藝術家,影響臺灣雕塑史的發展,甚至雕塑系後輩都受郭清治既自由又非常嚴謹的創作風格影響,可見他在臺灣雕塑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南展廳「跨世紀的藝術豐碑」.JPG

策展人石瑞仁表示,本次展覽策畫將郭清治教授多元豐富的畢生創作,概分為「一甲子的雕塑志業」和「跨世紀的藝術豐碑」兩個子題單元。北展廳所展出的是郭清治面貌豐富的41件中小型雕塑原作。這些郭清治謙稱為「習作」的中小型作品,其實就是一個藝術家心路歷程的軌跡,也是他長期蓄積能量,邁向爾後成熟巨作,發展紀念碑性現代雕塑之前置作業的心血成果。南展廳則呈現1980年代以來,郭清治從個人工作室和藝術展廳,邁步走向社會空間與公共場域的不同實例和多樣成果。他們匯聚出了郭清治雕塑家生涯中長達20餘年的另一創作高峰和藝術光譜,也隱約呼應了臺灣政治解嚴、經濟起飛後的社會榮景,和一股新文化建設的時代氛圍。

北展廳「一甲子的雕塑志業」.JPG

清治教授表示,在離開臺北30多年之後,能回到中山國家畫廊舉辦跨年度的雕塑特展,心中十分感謝。並談到創作生涯前期都在研究造型與材料。從試做造型與材質實驗中,去探討雕塑美學的問題,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投入複合媒材的創作形式。在作品裡蘊涵的創作思想,透過圖騰與造型的轉譯,展現出臺灣複合文化的特徵,也印證臺灣深厚的文化底蘊。雕塑創作風格,不是日本人留下來的傳統,也不是西洋現代風貌,而是典型的臺灣本土、原創性雕塑。他相信唯有建立獨創性風格的作品,才能與國際接軌,並獲得肯定。


展覽現場還有一件現地創作,參觀民眾可以藉由虛實影像投影與雕塑作品的結合,近距離的感受到雕塑的震撼力與其跨媒材的功力。現場並展示郭清治於全臺的大型雕塑作品分佈圖,可以藉由數位載具掃描二維條碼,連結至相關的照片與影片,民眾親自造訪實景時,更能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