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次去京都,住到一間交通方便但地點偏僻的地方。明明附近就是著名的賞楓名所,但偏僻異常,對面是儲放酒類的倉庫跟高架橋,旁邊是完全的住家,沒有任何生氣。

不過,雖然有高架橋經過,倒是不太吵,這點我頗感意外。

二、

京都是日本古都,但並不足以反映日本的面貌。從永觀堂經南禪寺走到蹴上地鐵站的小路,一路都是修剪得宜的松樹、疏朗的樹籬、清澈的泉水流經溝渠,樹籬後有著修整得宜的傳統建築。同伴一路歎服不已。但我提醒他們,這裡之所以這麼美,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這裡是京都。其實日本並不都是如此。

甚至就算是京都,有時也沒有那樣的優雅。

某日我們在京都車站後站的唐吉軻德買東西,順便吃飯。因為還要走到京都車站搭車有點麻煩,想著距離應該不太遠,索性用走的。於是就從七條那裏走回下榻處。

距離確實不太遠,但沿路頗為荒涼,難以想像這是位處七條的市中心,離車站不過兩條街。就算有路燈,沿路都是陰陰暗暗,只有柏青哥店特別光明。

走到高架橋旁,除了未完工的公寓,其他什麼都沒有,而這裡也是京都的一部份。現代化對日本的破壞,在這樣的古都中,感觸特別深刻。

三、

IMG_4592.JPG
(無法從參道進去的永觀堂阿彌陀堂)

京都著名的觀光景點都是寺院,這些寺院可以說是觀光化後發展的極致。我以前抱怨中國的寺院都要收費,已經沒有寺院的功能,其實日本也差不多。只是就手段論,日本比較細緻而已。

京都的著名寺院為了要管控觀光客,基本上都發展出一套動線管理,參觀的遊客只能沿著一條規範出來的動線,幾乎沒有辦法自由活動,有很多地方都禁止進入,也有很多地方禁止拍照。有鑑於在安倍之前,日本並沒有積極推動國際觀光,這些措施顯然都是針對國內遊客而來。反正遊客一多就會亂,並不拘哪個國家。所以在日本參觀著名寺廟,其實綁手綁腳,而且為了屈就動線,有時並沒有按照本來應該有的參拜模式安排。比如永觀堂將阿彌陀堂、金堂與開山堂連成一線,從原本的參道反而無法進去。賞楓名所東福寺,為賞楓特別圈出一條從通天橋到開山堂的動線,但這條動線基本上並沒有包含山門、金堂等地。詭異的是東福寺的山門是圍起來的,無法穿越,原本作為寺院正門入口的意義蕩然無存。

IMG_4829.JPG
(圍起來的東福寺山門,失去作為山門的意義)

如果要說徒有其表,日本的觀光名所,跟中國的名山大剎其實沒什麼兩樣。所以京都在地人並不去這些觀光景點,對他們而言,這些場所已經異化為「觀光客的場所」,與在地沒有什麼關係。相較之下,萬華龍山寺、鹿港天后宮等著名宮廟還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其實非常珍貴。也因為如此,在古蹟保存的問題上,台灣遠比日本複雜得多。日本的著名寺院沒有什麼信眾的阻力,而他們整修的傾向多少也有點迎合觀光客的需要,相較之下,台灣信眾有強烈的需求,他們的意願也遠比觀光客來得重要得多。

四、

因為這次入住的地點是公寓式房間,有廚房,同行的夥伴於是動起自炊的主意。

IMG_4326.JPG
(自製早餐)

一旦起心動念,便開始尋找食材。這一找不得了,同伴居然「發現」了業務用超市,裡面的東西便宜到咋舌,應有盡有,我們很愉快地買了一大堆食材與加工調味品,回住所烹製極為豐盛的晚餐。

也因為如此,我們對外面賣的食物有種「恍然大悟」之感。在日本外食,食物的味道都大同小異。到了業務用超市才發現,原來是因為日本開發出非常方便的原物料。日本開發出各式各樣的半成品,像高湯、調味包,甚至是各式食材,比如天婦羅的蝦子、豬肉味噌湯的料、已經煎熟的冷凍牛排或漢堡排等,稍事加工就可以端出非常有模有樣的餐點。難怪外面的餐廳味道大同小異,因為都是從這些半成品出來的。也難怪日本食物的味道不會差到哪裡,因為都是標準化作業所產生出來的東西。

但有趣的是,這些跟日本餐廳一樣的原物料,透過台灣人的手煮出來,就硬是出現了日本沒有的「台灣味」,也算是這次旅行的一次奇特經驗。

IMG_4378.JPG

IMG_4379.JPG

IMG_440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