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吐上亂看影片,忽然看到一些youtuber的影片,真是讓我「驚呆了」。
比如有位曾來台灣讀書的韓國人說韓國人哈台:
說台灣泡沫紅茶、海綿蛋糕之類的食物很紅(三點一刻甚至到韓國開店),台灣的青春電影在韓國有市場,我大概都可以理解。但台灣的連續劇「包青天」居然曾在韓國創下高收視率,成為某個時代記憶,則是遠遠出乎我意料之外。
但,韓國人真的有意識到這是台灣來的嗎?顯然沒有。影片中韓國人很直率的說出「我以為包青天(連續劇)是中國來的。」這句話並沒有錯。因為在那時候,台灣確實是以「中國」的身分在海外自我標榜。我覺得韓國尤甚,因為韓國畢竟一直跟「中華民國」建交到1991年。這種中台不分的狀態,一直延續到最近,另外一部訪問韓國人的影片中,很多韓國人並不知道「那些年」或「我的少女時代」這些熱賣電影是台灣出品,很多仍以為那是中國的。
而這樣的混淆,說到底,是台灣這個「中華民國」政府造成的。於是我們永遠不會是台灣,而是某種「山寨中國」。
拜中國近年來的歇斯底里,國際間似乎漸漸比較可以分別台灣與中國了。日本可能是分得最清楚的國家,畢竟他們到現在都還在「感謝台灣」。韓國最近經歷中國宛如發瘋一樣反韓的經歷,可能也可以分清台灣與中國的差別了。但遺憾的是,這種分別終究只是私底下的,我們仍不可能以官方的立場去大聲宣稱我們是台灣,而非「中華民國」。
雖然台灣的娛樂產業早已不復當年榮景,莫說包青天,就是流星花園都已經成了過往雲煙。可是我覺得台灣一直都有在進步,比如說,如今暢銷的作品通常很本土,促使更多人投入挖掘本土題材,這種本土或許是舊時代的,或是販賣七年級生青春記憶的。而且某些本土題材,比如以白色恐怖為背景的遊戲「返校」,竟反常的紅到中國,活生生打臉那些為討好中國市場不惜自我閹割的人。而且本土化的探索,也愈來愈深入,像最近要播出的「通靈少女」,選擇了台灣社會一直沒有正面討論的宮廟文化。這在過去,不要說國際,可能連國內市場都會看衰,怎麼會想到如今居然是在HBO頻道中播出。而這變化,也不過就這幾年。
相較之下,我不禁深深感受到台灣政府文化政策的貧瘠。如果韓國的文化輸出是一種政策導向的長遠經營,台灣的文化政策就是民間單打獨鬥、政府宛若植物人的悲慘境地。台灣政府想要撿便宜的心態在這七八年來非常嚴重,我有朋友曾經參與一項文化部補助的案子,他們是一個極度成熟的製作團隊,有上軌道的商業公司、得過獎的團體、中研院的學術支援,就算沒有文化部的經費,他們也能做得下去,所謂政府「補助」,只是讓他們不用負擔太高的成本風險。但這種錦上添花的模式愈演愈烈,前陣子爆出有料樂團造假去申請文化部大量補助,說穿了就是迷信名氣。這種事情在要錢的單位,諸如文化部、科技部、國藝會,都是如此。這樣的心態能對台灣文化有什麼助益,可想而知。
但更為嚴重的打擊,我想莫過於中台不分。好不容易在國際上有點知名度的作品,卻因為PRC跟ROC傻傻搞不清楚,結果所有的名氣都被中國收割。就連中國人也喜歡自我腦補,比如玩「返校」就說是「國產」遊戲,我還真好奇中國有沒有可能真的做出這種遊戲來。他們能做出一款以學運為背景,逃避軍警殺害的恐怖遊戲嗎?他們在直播時長吁短嘆、欲言又止,甚至因為下載不到簡體版,唯恐因為「不和諧」的繁體版無法直播,在在看得我啼笑皆非。饒是如此,他們還是要占台灣人便宜。但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台灣的「中國流亡政權」,這幾年都是大腿開開的隨便他們肏,一時興起,還會跟他們一起哼義勇軍進行曲。自作孽不可活,台灣人算是體驗得很徹底了。
所以看著外國人「哈台」,如今我會無由來有種悲傷的感覺。連我們自己,都好像言不正名不順,外人的喜歡,都彷若是種憐憫。這對台灣而言,到底有什麼好處呢?有時更像是一種嘲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