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臺灣的鄉愁情懷可以分成兩支,一支是屬於本地臺灣人的鄉愁,一支是屬於跟著國民黨逃難的中國移民的鄉愁。前者的鄉愁,可以遠接到臺灣新浪潮時期的電影,後來電視劇出現類似的題材,一直延續至今,比如去年的「雨後驕陽」。後者的鄉愁,不外乎老兵、眷村、外帶一點當年的政治氣氛,典型的近作是電視劇「光陰的故事」跟舞台劇「寶島一村」。

兩種平行線般的鄉愁,多少說明過去臺灣畸形的社會狀態,一邊是傳統的臺灣社會,另一邊是由國民黨刻意打造出來,與臺灣社會斷裂的眷村。雖然眷村並沒有真的跟外界隔絕,但眷村裡的人確實不需要真正跟臺灣社會互動也可以生活。尤有甚者,整個國民黨黨政階層,都在試圖打造一個遠接戰前大陸,但與臺灣無涉的「中國社會」。

王童的「風中家族」,顯然落在眷村鄉愁那一端。他幾乎把所有今天我們對外省人的刻板印象一次展露:拉伕而來的國民黨士兵,沒有血緣關係的父子,退伍軍人與本省婦女聯姻,麵攤賣牛肉麵,惡劣的違建環境,外省權貴居住的日式宿舍,白色恐怖。而楊祐寧的角色幾乎是所有老兵的「原型」:在大陸有個剛過門的妻子、受過傷、對袍澤極有義氣、生活在社會底層。大抵家中長輩是外省老兵的,多加一點故事細節或改換一下祖籍,就是自己父親或爺爺。但王童將這個原型大為美化,讓他有桃花,而且最終能在「臺灣夢」的情境下離開人世。

這部戲的唯一目的,毋寧是在撩撥某一群人的回憶,所以整部戲變得非常浮面。有人調侃侯孝賢的電影沒有劇情,只有流逝的時間,演員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走來走去」。可是我發現,王童這部電影也沒有劇情,裡面很多橋段,看似開個頭,轉瞬就沒了,這不就是我們尋常的日子嗎?可是侯孝賢的「無劇情」,是建立在他早早就有的故事架構上,而王童這部電影,卻是空洞的。王童可能因著自己的背景,因為某種「使命」,想導這種電影。不過以我的電影經驗,要以自己的人生過往當電影內容,最好趁年輕一點導,多少還能用年少力壯的熱誠去抵銷電影架構或內容上的缺失,一旦垂垂老矣才要搬演自己的人生過往,往往就只剩下缺失。若還有資金來源所造成的限制,那個缺失,又會更明顯。

這就是我認為現在臺灣電影的尷尬處境,我不清楚中國資金是否會直接介入電影走向或是劇情,但顯而易見,當臺灣電影以國共內戰以迄戰後中國移民的歷史當作電影的主要內容時,他就間接變成中共統戰的一部分。「風中家族」裡的臺灣,只是宛如電影的襯景,柯佳嬿所扮演的本省婦女,在片中的地位不會比「雨夜花」的配樂來得重要多少。彷彿當時的臺灣,只有這些人生活的狀態,其他都是遙遠、模糊、曖昧不明的畫面。而這也可以呼應前面提到幾乎與臺灣社會隔絕的眷村生活,即便是導演想像的重塑,仍然處於這樣的狀態。而且不知道是導演的刻意還是無意,電影裡三個從中國逃難來臺的國民黨軍人,唯一一位娶了當地女性、學習閩南語要融入台灣社會的角色,卻是這部片子裡唯一死掉的主要角色。

更奇怪之處,在於導演選了兩位華裔美國人演員,一位是胡宇威,另一位是李淳。尤其李淳的口音破綻極大,大到有些事後配音(或是代配)的部分顯得特別突兀。難道臺灣沒有適合的演員演出嗎?我大惑不解。這部電影中,我唯一喜歡的是柯佳嬿的表演,相較於郭碧婷或郭采潔那麼「演自己」,柯佳嬿的演技就顯得非常奪目。可是這又不免讓我懷疑導演的用心,何以演外省少女可以如此放鬆的用自己原來的口音演戲,柯佳嬿卻要刻意用閩南語口音來強調他省籍的特殊性?現在臺灣二十幾歲的人說話的方式,跟五十年前差異很大,莫非這是導演有意要營造出來的錯覺,覺得這樣的故事才是臺灣文化的正統?

總之,雖然我對此片沒有期望,但裡面的政治鑿痕太重,我很不喜歡。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回憶或選擇,比如鈕承澤拍「軍中樂園」,被說是美化軍妓跟國軍的待遇,可是他至少用心在劇情上,是個敘述流暢的劇情片。王童也許花了很多精神在考據、美術上面(而認真要說,他的考據也破綻很多),但他似乎忘記最重要的劇情,好像只要勾起父執輩的回憶就夠了。正如每每我們都要像念咒一樣把中國雜誌的標題「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寫將出來,這種只是為了撩撥情緒而拍的電影,似乎也沒有什麼多餘的價值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風中家族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