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於一月二十四日製播「巨龍中國何處去」(巨竜中国はどこへ),探討中國超越日本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的現狀及發展。這兩年來,由於金融海嘯讓美國和歐洲重重跌了一跤,順勢將中國的影響力推向高峰。中國儼然成為新興強權,在國際上舉足輕重,卻又彷彿自外於歐美通則,自成一格,讓人捉摸不定。

有部落格對此「中國崛起」頗有疑慮,在蘇俄、日本各以軍事強權和經濟大國之姿出現,卻又隕落後,他對中國氣勢非常保守。一來中國的軍事力量不足與前蘇聯相垺,二來中國的財富分配也不像日本那麼平均,中國現在即使不可一世,也不代表他不會像日本那樣泡沫化,或像蘇俄那樣崩潰。其實他真正的疑慮是馬政府目前「以中國為萬靈丹」的政策,覺得孤注一擲很危險。

中國也許沒有像日本那麼健全的經濟體系,也沒有像蘇俄兼有軍事及政治力量,可以左右半個地球。但若換個角度看,中國其實兩者兼備,他既有前蘇聯所無的雄厚財力,又有日本所無的核子武器及龐大軍備,雖然各有點折扣,但相加在一起,依然不容小覷。而且從歷史來看,俄國和日本成為世界強權,都是二十世紀才發生的事情,也在二十世紀終結,但中國素來是東亞的強權,只有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例外。西方和日本多少認為中國是一個實力被低估的國家,以他廣褒土地和眾多人口,中國的國勢不可能僅止於此。因此若把時間拉長,中國一切高速的發展,不過是在彌補之前停滯的狀態。我們說中國的高速鐵路只用了五年的時間就趕上國際四十年的發展,但日本早在一九六四年就開通世界第一條高速鐵路,中國卻遲至一九九○年代才開始規劃改善鐵路運輸量,至二十一世紀才出現嚴格意義的高速鐵路,在時間上,不啻已晚了許多。又比如上海在戰前曾是遠東第一大都會,哪怕抗日戰爭八年,也無損其國際都會的格局。如今上海發展雖然讓人驚駭,可是他再也沒有「第一」的地位,東京、香港、新加坡,甚至北京,都在與他競爭,這都是對岸建國六十年來丟失掉的東西,撿都撿不回來,再高速的發展,也不過是有限的補償。

台灣作為大陸旁邊的小島,依靠大陸為經濟命脈是常態。最早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據此作為進口中國貨物的轉口港,鄭氏政權在清廷封閉沿海後,繼續擔負走私中國商貨至海外的貿易功能。清領時期更不用說,幾乎是閩南與粵東的延伸,即便割讓日本,台灣和福建依然往來密切。戰後的隔絕本屬異常現象,台灣自明鄭之後自外於大陸,也是僅於此時。我想對台灣而言,恢復和大陸的聯繫,也不過只是在填補過去六十年來的空白罷了。

多數台灣人對中國大陸最深的恐懼,是中南海那個政權。獨裁政權可以讓正確的決策快速達到成效,但缺乏同步檢討的制度,也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巨災。比如華衷(Jonathan Watts)在《當十億中國人一起跳》裡提到淮河沿岸的城鎮,皆苦於高汙染工業的惡果。環境可能復原,人體的傷害卻無法挽回。如果今天是中南海政權處理國光石化,人民怎麼能抗爭至今,石化業的骯髒現實怎麼可能在網路上到處流傳。更不要說台灣人曾經面臨的白色恐懼,在中共治下,從來沒有消散過。台灣人當然不能接受白色恐懼再度回到自己身上,重回時時刻刻都被「老大哥」盯住的痛苦回憶。

對政權的懼怕是一回事,並不表示台灣要因此割斷與大陸的連結。民進黨執政八年,在外交政策上給了一個很奇怪的邏輯,「中國」和「中國以外的國際」只能二擇一,後者看似比較廣褒,實際上卻是一條死胡同。這種「要不只有中國,要不沒有中國」模式的陳氏政權,不但沒有在反中的布希政府撈到任何額外的好處,復把西進政策當成企業孝敬的籌碼,所謂的國際只是成全一家貪欲的遮羞布。然而對中國開放,與中國簽訂經濟協議,先不論如此是否孤注一擲,但某種程度上,它的確讓更多人認識台灣。不僅許多大陸遊客認識台灣能夠更為深入,連其他國家的人也因為中國更加了解台灣,台灣成為「中國的另一種可能」。

「中國崩潰論」已經成為笑話,巨龍中國正在大展拳腳。雖然貧富差距、環境汙染、通膨壓力如影隨形,卻似乎遮不住許多中國人心中那個強盛大國的夢。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但中國的崛起,在歐美的經驗哩,是絕無僅有的。這也是為什麼在不得不承認中國的影響力之餘,歐美也同時對中國產生許多疑慮。只是相較於歐洲、美國或日本,台灣似乎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依附在某個霸權底下,向來是我們的宿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