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後天》,就是《明天過後》的大陸譯名。因為台灣的片名被我拿去用做一篇討論七二水災文章的片名,於是乎我靈機一動,拿了大陸的譯名來作為我的標題。

正話休題,題點有關譯名的閑話。之前大陸的這個翻譯引起台灣許多媒體的報導,台灣人大概一致認為大陸的片名翻譯不如台灣,常常在茶餘飯後拿出來當作消遣的話題。我也覺得就某些角度來說,大陸對英文片名「心領神會」的程度還有待加強,但這已經是網路上流傳很有些年歲的過時話題,何以這部片子的翻譯就這麼受台灣媒體青睞,還在新聞節目裡播出,果然我們已經變成一群阿Q,盡拿這種芝麻蒜皮大的事情來譏笑對岸,一副嫌的還不夠似的。不過我也好奇大陸民眾是如何看待他們對西片的譯名,他們也許會恥笑台灣人英文功力不足,甚至不知道the day after tomorrow就是「後天」。缺乏接觸就會帶來隔閡,小小的電影翻譯也能成為一時的話題,可見兩岸的交通認識仍很不足。

我曾看過其他報台著文批評此片充斥著大美國主義,但我以為這個片子裡的大美國主義相較於之前的《ID4》、《世界末日》、《搶救雷恩大兵》等,已經是收斂很多。雖然一個父親冒著生命危險跑到已經變成北極的紐約市去救自己的兒子,感動到有些不合常理,好險美國總統沒有奇蹟似的在暴風雪籠罩的華盛頓特區平安撤出,片中的末尾,美國也終於對第三世界的國家懷抱感激,更重要的一點是,美國在片中是首當其衝的受害國,美國也許能救出自己的子弟兵、打敗外星人、炸碎巨大的隕石,但對於大自然的反撲,美國人還是無能為力。

前一陣子的「七二水災」,新聞媒體紛紛拿此片用來作對照,待我看過此片過後,發現這樣類比的其實有些不當。可能大家都被上千公厘的降雨量給嚇到了,直認為這就是溫室效應所造成的異常氣候。我不是氣象學的專家,這種推論我不便驟下判斷,但事後檢視災難發生的原因,我相信更多的是水土保持的問題。許多專家覺得這部影片過分誇大,我也以為片中對於異常氣候的發生沒有交代的很好,在某種程度上,我甚至覺得氣候驟變得有些無厘頭,雖說片子一開始便細細鋪陳,從北極冰層碎裂到大西洋的溫度浮標異常,只可惜勁道不足,較之紐約市遭逢海嘯,被強烈冰風暴冰封的震撼場景,就顯得無足輕重,但無論如何,面對如此驚人的氣候災難,不僅美國,全世界的國家大概都只能聽天由命。相較之下,台灣雖說是天災無情,然而桃芝納莉的殷鑒不遠,九二一地震後土質鬆動更是時有所聞,政府的國土保育政策遲遲沒有出現,山地濫墾濫伐從無間斷,七二水災與其說是大地反撲的無力,不如說是台灣人民自己的一手促成。歷經教訓卻從不記取,與前所未有的驚慌失措,實是很大的不同。

除卻「大美國主義」裡的國家優越感、親子價值以外,我想最終的目的還是在談論溫室效應所帶給地球、帶給人類的影響,它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傳達給觀眾,告訴我們導演心中所設想最糟糕的情況。電影當然是誇大不真實的,但是誰敢篤定的說沒有可能呢?人類對地球的了解有限,卻肆無忌憚的大量使用地球的資源、污染地球的環境,如有像片中那種恐怖的反撲,也不能弭平人類對地球破壞之萬一。台灣自九二一地震後,迭經天災,我們是否應該要有更為深刻的反思,對大自然投注更多的敬畏與尊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