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本文有大雷。

「愛情流彈」(英譯:Loose Cannons)是最近進電影院看的第二部義大利片(之前那部是「我愛故我在」),雖然號稱是「同志喜劇」,但喜劇的比重其實不大。這部戲其實是很傳統的同志電影主題:孩子出櫃,父母崩潰,然後看導演怎麼讓事件收尾。只是男主角還沒來得及出櫃,就被男主角的哥哥搶先一步,搞得一家人陣腳大亂。當自己盤算好的計畫被「捷足先登」,男主角只好扮演起安撫父母、承繼大業的那一方,暫時先把自己的理想和愛人先擱在一旁。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義大利拍片的習慣,我看過的兩部戲都有著類似的背景設定:頗具規模的家族企業,位尊權重的大家長,和傳統家庭價值的衝突。因此,男主角並不是想要出櫃這麼簡單,他還想要離開家庭的束縛、追求自己的理想。他不僅失去了對家人出櫃的先機,還被迫面對哥哥出櫃後所留下來的「爛攤子」─準備擴張的家族企業。而且在這種戲中,女性永遠比男性來的開明而包容,像戲中的老奶奶,當年屈就於現實的安排,嫁給自己心愛的人的哥哥,這個深埋在心中的遺憾,使她鼓勵自己的孫子勇於追求自我。

這部戲的「同志型喜劇」部份,剛好是故事一個小小的轉折處,雖然笑點充斥,但轉的有點僵硬。這段情節大概也是這部戲唯一有點春色的部份,若是拿掉這段,就是典型的家庭倫理劇。從這種設定,多少可以看出義大利重視家庭的傳統,家族紛爭、父子情結、親情羈絆,這對華人而言實在是再熟悉不過的陳腔濫調。最後大長輩的過世提供和解的契機,也是很典型的鋪陳。但這樣子的家庭戲加上同志劇情,就增加了戲的深度,雖然這部戲還是按照主流模式在走,比如父親氣到生病,男主角和女主角產生出一種曖昧的情愫(所幸男主角沒有因此轉性)。遺憾的是,這部片中導演終究沒有讓男主角出櫃,僅止於離開家庭束縛,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無論如何,出櫃的哥哥重新被家人接受,至少算是個好的開端?

台灣進歐洲的片子,都當成藝術片在處理,但這部片大概是某種義大利的主流類型(家庭倫理悲喜劇?),剪接運鏡都非常「主流」,節奏也恰如其分。我愈來愈喜歡這種歐洲的電影,不會像好萊塢那樣流氣。好萊塢的劇情片有種古典陳套,就是在劇情鋪陳上要環環相扣,前後呼應,所有事件都必須要突顯電影要傳達的議題,而且要符合美國的主流價值觀。若是美國處理這種片子,他可能就會讓男主角穿著符合主流對同性戀想像的服裝,竭盡所能掩蓋自己娘娘腔的一面(也就不太可能有踢足球的劇情),女主角搞不好是個未出櫃的拉子,男友給他出版社的回音是出版他小說的好消息(顯示男主角不僅有想要離開的意願,而且有能力獨立,方便讓觀眾更支持他的作為)。相較之下,這部戲就顯得有點鬆散,不僅塑造女主角特立獨行的性格不知用意何在,姑媽的酗酒習慣看起來也好像可有可無。但我倒認為這樣反讓這種陳腔濫調的情節顯得更有真實性,畢竟現實生活中總充滿著與人生發展無關緊要的小插曲。就好似劇中人物的特寫都毫不遮掩臉上的皺紋和皮膚質感,不像好萊塢打完蘋果光後還得電腦後製;同志的身材雖然養眼,但總不免有肥肉或突出的小腹,不像美國的同志片每個人都像古希臘雕像那樣身材比例無可挑剔,固然賞心悅目,卻不免感覺很虛假。當然,同樣是美化,好萊塢電影比起印度和中國,還是細緻得多。但既然可以選擇,歐洲電影顯然更合我的脾胃。只是,這種選擇的自由僅止於台北,我覺得相當可惜,市場規模限制選擇的多樣性,實在難以克服,只能求助於網路資源了。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