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繡
【鎖繡】鎖繡又叫穿花、套花、鎖花、絡花、扣花、拉花、套針、鏈環針,事由繡線圈套組成,因繡紋效果似一鎖鍊而得名。運針方法簡單,是最古老的針法之一,出土實物最早見於西周時代。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出土鎖繡顯現的針法也很清楚。
因其繡面結構布滿孔隙,消光性能好,所以色彩顯得厚重、不浮艷,有「點彩」的感覺。如果說劈絨平繡具閃光「緞面」效果,那麼鎖繡就是「織羅」的效果。
鎖繡和色對比較平繡強烈,卻不顯跳。繡紋裝飾性強,線條彈性好,不弱不棉,邊緣清晰富立體感。成品耐洗耐磨,具實用性。
它還衍生出各種變格形式。
閉合式鎖繡:閉合式鎖繡是環套起落在同一針孔內。
開口式鎖繡:開口式鎖繡是環套有或大或小的開口。
雙套鎖繡:雙套鎖繡是每鎖一針壓兩個線圈,形成一種邊緣緊密的鎖繡法。
單環針:鎖繡環套單獨使用時叫單環針,也叫鳥眼針的,單獨使用環套兩腳呈「又」字形交叉的叫「又」形針。
【半環針】半環針是鎖繡的變格形式,運針如同鎖繡,只是起落針腳距離叫寬,可獨立使用,也可相互套繡成各種裝飾紋樣和用作結邊。
【辮繡】辮繡又稱辮子繡,也是鎖繡的變格形式。它的運針方法,是用針刺破前一圈套,壓過第二圈套再拉起繡線,往復作繡;辮繡線圈緊密,如同髮辮,多用粗絲線繡作壓邊一或兩道。壓長邊時,又多隨紋飾的曲折及圖案的需要分段換色,對稱造型則取對稱壓法。此針法在貴州苗族刺繡中應用很廣。
【鎖邊繡】鎖邊繡又稱「鎖針」、「鎖口」、「文明邊」、「鎖扣」。常用於鎖繡服裝扣眼,邊緣裝飾等,在刺繡中小型花紋及釘綴補花、包花和雕繡繡品中也常採用。用鎖邊繡法包繡一根金線稱「鎖金」。
【接針】接針又叫牽針、劈針。它的運針方法是後一針從反面退後挑上,刺破前一平針的尾部,將絲縷中分,除此往復刺繡,表現效果酷似鎖繡,但紋飾不是由圈套組成,是鎖繡針法的取巧形式(刺繡術語將這種取巧形式稱作「偷針」)。接針除單獨使用外,在古代常和鎖繡並用,刻劃細線。
打子
【打子】打子即打籽,又稱結子或環繡,有的地方也叫打疙瘩。這種針法簡單易做且實用性高,繡紋立體感強又極富光彩。是在繡地上挽扣,結出一粒粒環狀小結子,故得名「打子」,是最古老的針法之一。顆粒結構變化多樣,宜大宜小,組織方便靈活,在刺繡技法中非常重要。見於出土文物較早的結子工藝是外蒙古諾因烏拉東漢墓出土繡件。更早的工藝表現則見於山東臨淄春秋戰國墓葬出土絲履上的裝飾結子。在民間多用來刺繡花蕊,也獨立刺繡花卉、動物、人物和圖案等。尤其是一些日用繡品或在繡品易磨損部位,使用更為普遍,如:荷包、褡褳、坐墊及小孩鞋包頭等。針法變化形式多至二十幾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