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有所謂「精日份子」新詞,係指「精神上是日本人」之略。在此之前,我從沒聽過,但最近浮上檯面,似是因為有中國人身著二戰軍服,在上海四行倉庫前留影上傳,引起爭論。王毅更極其嚴厲用「中國人的敗類」稱之,引起不小波瀾。

BBC中文網將「精日」定義為認同日本極右心態的中國人,但從網路上看,似乎沒有這麼絕對。雖然自九十年代起,中國政府有意識的宣傳中國與日本的對立心態,但一直以來,總是不乏有人偏愛日本整潔、秩序,以及保留許多傳統文化的社會,用以婉轉的批評中國社會雖然三十年間高速發展,卻無法像日本人那樣保留自身的傳統,並建立起現代社會應有的公民秩序。更不要說日本的流行文化,一直都有一批堅定的擁護者,像是戲劇、流行音樂、偶像團體、卡漫遊戲,乃至於地下化的AV產業,那怕韓流大軍壓陣,中國政府也消極的不引入,仍無法阻止愛好者用自己的方式,持續堅定地作日本文化引入的橋樑。

幾年前中國出現了專門介紹日本文化的雜誌「知日」,顯然反應極佳,後來甚至出了專書,並增加了「知中」雜誌。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國在富裕之後,有感自己在文化上的匱乏,希望藉由這種系統的方式惡補過去在認識上的斷層,但同時也在挑戰中國既有的政治立場。如果在文化上,日本是這樣豐富、細膩,擁有過人的創意跟極大的空間,為什麼日本會犯下如此嚴重的戰爭罪行。還是說,這麼嚴重的戰爭罪行,只是中國官方刻意的渲染而成?我想有些人因為質疑中共的宣傳,也連帶質疑中共加諸在日本身上的種種負面標籤,而比較激烈的反應,就是認同日本的極右思維。

穿著二戰時期的日本軍服,在中日戰爭的重要遺址拍照,顯然是有濃厚的挑釁意味。但挑釁的對象是誰?我想應該不是在戰爭中死去的軍民,而是刻意操弄歷史,無意給人民真相的中共。

但我覺得多數時候,「精日」大概只是一群希望自己愈來愈好的人,只因為在中國,他們沒有榜樣可以依循,於是用一個文明程度高過中國的國家當模範。而日本,大概是文化上最近似又明顯文明優於中國的國家了。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而且多半不是什麼下里巴人,我就認識一位清華的博士生導師,他在日本讀博後,幾乎照搬日本人嚴謹做學問的方式,連寫信往來都用「貴方」當第二人稱的尊稱。我不知道他對日本二戰期間的行徑的評價,但我想他應該相當服膺日本人的做事態度,才會遣詞用字上都流露出明顯的日本痕跡。

而且實際上,雖然中國的主流社會一直隱而未顯,但中國也確實有一批接受在日本殖民地背景中成長,接受日本教育的中國人。他們對日本的感觸,早已因為檯面上劃一的仇日態度所掩蓋,若他們隨時代凋零,我們也難以跟他們確認,他們對日本人真正的感覺是什麼。無論是在關東州生活過的中國人,或是在滿洲國成長的滿人或漢人,他們也許正是中國大地上最早一批的「精日份子」。中國抨擊「精日」,無疑只是再度證實,中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單一貧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