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J. K. 羅琳在哈利波特系列後以電影方式擴大筆下的魔法世界,場景搬到美國,並增加了許多「海格的最愛」。我非常敬佩西方作者可以獨自創作出一個宏大的世界觀,並且不斷充實豐富其中的細節,使這個世界觀感覺更為真實而完整。這不僅要有豐富的想像力,更要有相當程度的學識與涵養來支撐。這種文學看似是為了娛樂大眾之用,但要寫出這樣的內容,卻需要有相當的人文學科素養。以J. K. 羅琳所創作的魔法世界為例,他的魔法世界背景是歐洲在基督教化以前的原始信仰,中世紀的煉金術,古代的藥草學,甚至是基督教文化。因此這樣的故事,其實是西方文化傳統揉合後的再現,「魔戒」、「納米亞傳奇」等故事亦然。

許多人對此片的評價都高過哈利波特系列,我認為這是因為此片沒有小說參照,所以觀眾可以在未知的狀況下,盡情享受劇情推演所帶來的期待感。而且由於是同樣一個魔法世界,所以裡面許多細節與《哈利波特》的內容產生聯繫,對熟悉《哈利波特》的觀眾而言,完全是一個找彩蛋的電影。除了顯而易見的片名與裡面的關鍵角色跟葛林戴華德以外,還有許多細節可以一一對應。

但更有趣的,是作者所開展出來的新魔法世界,也就是美國的魔法世界。在J. K. 羅琳開展出來的美國魔法世界中,有許多對美國國情的特定印象,比如美國魔法界的最高機關為魔法國會,反映美國某種強調民意導向的制度,而從主角不經意的透露美國魔法界對巫師與一般人之間的嚴格分野,不禁覺得這是影射美國的種族隔離制度,這從魔法國會的主席是一位黑人女性,更可以看出這明顯的影射。電影中美國對魔法生物的禁制,也讓我想到一九二零年代美國的禁酒令,特別是當中議員演講時對娛樂場所的厭惡,以及酒吧自動變成地下場所,都可看出J. K. 羅琳嘗試要去呼應同時期的美國歷史。

但看完之後,我卻有著文化上的感慨。魔法世界是基於歐洲文化所建立的架空世界,很顯然是西方產物,這個西方產物不僅有著歐洲的根源,也帶有歐洲的偏見。我在國際議會商討魔法世界危機的一幕,看到劇組放入穿著清朝服飾的東方人──東方到底需不需要「魔法世界」,我很疑惑。首先,若以中國為例,要去建構一個架空但有歷史脈絡的世界,不應該是歐洲文化基礎的魔法世界。我以前曾覺得與之對應的應該是武林江湖,但若要講到「神異」,其實應該是另外一個傳統,也就是神仙思想。如果中國有一個類似的對應,那應該是以修煉、卜算、易數為主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聊齋誌異般的世界(但絕對不會是奇異博士那種世界)。所以,中國,或者更廣泛說,整個亞洲,是否要配合西方生出一個魔法世界,我以為大可不必。據說在J. K. 羅琳的魔法世界中,世界上共有七個魔法學校,其中一個學校在日本,不知道這是不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的「洋化成果」。我倒覺得,根據J. K. 羅琳的魔法世界,發展出東方的同人版本,也許是個有趣的嘗試。只是我想中文世界可能很難有人既富有想像力,又有深厚的文化歷史涵養,可以開展出有別於歐洲魔法世界,卻又同樣精彩的東方神異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