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在網路上看到「台湾这八年来到底失去了什么?」,是一位中國媒體從業人員八年間五次來台的感想。

八年間五次來台,是否就可以當成全貌?雖不免流於管窺,但管窺有時有管窺的用處。有時相較於長時間觀察,這種短暫的印象,可能會有些靈光迸發的見解,不會因為習以為常而忽略。

不過,我不得不說,這篇文章充斥著中國的看事情的偏頗與侷限。偏頗是社會背景造成,侷限則是對台灣認識不足。

當中我認為最中肯綮的,是他對媒體的看法。台灣媒體,或更廣義論,台灣電視生態的崩壞,已經是燙手山芋。但這樣的問題,其實早在文中所講的2007年他初次來台時,就已經非常嚴重。台灣媒體的粗俗、淺薄大概是從千禧年以後就開始,以前我總是困在表象的狀態上,對台灣電視圈為何出現這樣的問題百思不解。但拜這次金鐘獎爆發的電視圈水準低落爭議,有文章提到一個我不曾想到的關鍵問題:台灣的電視頻道與收視群之間並沒有直接的互動,而是透過壟斷的系統業者統一「餵養」,而系統業者、經紀公司、電視台、廣告主,基本上是一個巨大的共生集團,這使得任何電視改革的訴求,在他們面前全都不成作用,因為這些訴求只會侵害他們既得的利益。我從很久以前就納悶,為什麼我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頻道收視?台灣光新聞台就有六七個頻道,可是我真的有必要所有頻道都收看嗎?如果我只固定收視TVBS,我為什麼不能只看TVBS就好,我就可以少付系統業者一點錢,不是嗎?打開電視就有百來台的選擇看似很多,可是這無異是另一種強迫接收。而且這也造成很嚴重的後遺症,比如當所有先進國家都把高畫質畫面視為理所當然的配備時,台灣還「堅守」在畫質較差的訊號中,而台灣居然還是液晶螢幕製造大國。這種莫名其妙的落伍,豈不就是電視圈沆瀣一氣的明證?

也就是說,台灣電視的衰落,跟文中的「經濟肅殺」沒有關係,而是媒體產業缺乏刺激與競爭的結果。而這篇文章,其實通篇都在講台灣的經濟不好,認為這是台灣「今不如昔」的最大原因。他認為台灣唯一的解藥,就是「開放」,但嚴格來說,是「向中國開放」。很顯然他不知道,這幾年來,台灣對中國的開放幅度之大,可能遠超過過去數十年的總和。但對中國「開放」後,真的有沾染到所謂的經濟利益嗎?如果中國的媒體工作者都感覺不到,我想實情大概也是如此。


他提到如果台灣的房地產與移民政策向中國開放,「台湾的地产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将被激活...民众个人及相关行业均会从中受益,资金与人才的流动将会掉头回流台湾」但這幾年中國資金在國際流動的情況顯示,對中國開放不但無助經濟活絡,還會產生嚴重的反效果。中國的金流大量購買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地房產,造成房價高漲,當地人叫苦。而且中國人買屋只為囤積哄抬,不去居住,像倫敦高級地段幾乎無人居住,晚上宛如鬼城,反而加重治安惡化的疑慮,平添當地政府的負擔。台灣如今早已因為房產炒作,致使百業蕭條,房價居高不下,一般民眾不堪負荷。如果開放中國人直接購買房產一旦落實,將會是什麼光景,不難想像。

而中國人跟台灣的統派份子一樣,對中國資金進入台灣總是漫天叫好。姑不論現在實際被中國資金買走的國際企業有沒有比較「好」,他們總是忘記中共是對台灣有進犯企圖的。中國人可能不知道解放軍一直想攻擊他們「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但台灣的統派份子又是什麼心態呢?不言而喻。僅是如此,我們就要對中國釋放的「善意」謹慎小心,畢竟在一般的他國,中國的貪婪本色顯露無遺。


台灣確實面臨很多問題:就業市場趨於低就,貧富差距急遽增大、新聞媒體惡劣日甚,最近連環境都在惡化。但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活絡經濟」就可以解決的。台灣人這幾年最大的轉變,就是開始有人不再盲從經濟成長為唯一的解藥,台灣理當,也應該要有其他的出路。而這也應該是全世界都要去思考的問題:地球資源有限,絕不可能支撐無限的成長。成長總有一天會停止,可是人類還是要生存,我們不能依靠有限的成長來因應無限的未來。當全球都在講「永續」的時候,真正要思考的,應該是如何可以不用追求成長,也能好好過生活。盲目的花費是必要的嗎?無止盡的開發是必要的嗎?我們身邊有多少物品,根本是多餘而不需要的呢?中國人還活在十九世紀,他們大概想不到這點。但已經生活過富裕生活數十年的台灣人,是否還需要執著在這種事情上呢?

經濟低迷,也許是苦楚,但對我來說,並不是那麼悽慘。反正從我國中以來,台灣似乎都一直有「景氣很差」的說法,從九十年代中期說到今天,可是台灣並沒有真的變得一窮二白。如果這世上真的有一套可以使社會運轉,但不需要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機制,或許這正是台灣人需要的解方。至於中國人,就不用再替我們出餿主意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