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發現「香港雜評」網誌變成「香港雜評─梁文道」,原本從許多網路報章轉載的文章一夕消失,只剩下梁文道的,刊頭上短短一句英文:Due to copyright complaints(版權投訴之故),似是在交代這個大改版的理由。前陣子香港的「國民教育」爭議,以及隨後的香港與深圳邊界聯合開發案,讓許多港人意識到自由的香港可能不再自由,網路上出現許多要抵抗中共灌輸意識形態的發言,而「香港雜評」正是蒐集這些文章言論的網站。在這種時候,「香港雜評」忽然大動作刪文,如此「巧合」,實在很難不讓我有所聯想。

九七年以前,香港人都說自己雖然沒有民主,但有自由。但這種說法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不再有人提了,或者說不再有人很刻意地宣揚這個香港的優勢。同樣是中共統治,香港確實還有自由法治,但想像中的宣稱跟現實狀態的落差,似乎愈來愈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帶著警惕的句子,像「寒蟬效應」,像「溫水煮蛙」。

我不曾去過香港,說這話很沒有說服力。但我曾在龍應台寫的書中看到讓我很意外的內容,他寫〈「不可以」主義〉,一開始就提到香港商場限制民眾行動的程度和效率,這種限制已經不僅僅是「商業設計者的精算」,因為連公園草皮也不能坐臥。她委婉寫道「香港有一種劍拔弩張,認真而緊張」、「沒有規定可以的,就是不可以」,而寫那篇文章的時間,大概是2006年。

龍應台的文章牽起我的疑惑,我以為香港是個「自由」的地方,卻沒有坐在草皮上的「自由」。她又在〈誰的添馬艦─我看香港文化的主體性〉質疑起強勢的香港政府──奇怪,怎麼跟香港自己宣稱的「小政府」不一樣?龍應台筆下的香港,跟我零星從廣告、新聞、節目裡看到的香港,究竟哪一個比較貼近現實?

總之,這一年多來,我看著網路上轉貼的香港報紙文章,看著臉書上到處轉貼的訊息,漸漸感覺香港人的「自由」,彷彿跟台灣人的「自由」有點落差。香港是中國大陸僅有的「國共共存」城市,這讓香港有著台北難以企及的多元政治面向,你既可以是偏國民黨的,也可以是偏共產黨的,兩個都討厭也可以。但自主權移交之後,這個政治面向愈來愈單薄,如果以前香港人是忙著賺錢無暇顧及政治,如今倒像是為求自保寧願少開口。而且香港似乎很難擺脫「大中國」意識,當台灣人把台獨當成尋常的政治傾向處理時,香港人卻仍隔海對「獨立」的觀點感到「大逆不道」,對「去中國化」大加撻伐。就好像釣魚台,在保護香港免於中共改造的同時,仍不忘要高舉五星旗擁護「中國主權」,看在我這外人眼中,倒覺得有點精神分裂。

好吧,無論如何,大家還有發表的空間,香港電台做不下去,還可以轉到網路──至少網路沒有屏蔽。但不要忘記,就是自由民主的國家,政府也會用一些迂迴曲折的方式打壓對自己不利的言論──台灣人特別清楚──更不要說中共。而學這種把戲,並不會太難(只消去買一本《有毒汙泥愛你好》)。是以當我看到「版權」問題,心裡大概就有個底了:訴諸商業利益,在這個商業主導的城市,真是再合理不過。

就算「香港雜評」沒發生這個事情,他的存在也足以好好探討是否香港真的有所謂的言論自由。這個網誌所有的內容都是轉錄報章雜誌與部分的網路文章,照理現在香港幾個大報都有官網,每天都會放上當天報紙刊出的新聞,要看直接看網路新聞便是,何必轉錄?但我發現幾個香港大報的網頁內容全都是「限會員閱讀」,據說有些還要付費。就算不用付錢才能看,光是要登入才能閱讀這件事情,就讓我很不舒服,彷彿有人在監視我看了什麼文章似的。也因為這種限制,才有「香港雜評」的生存空間,用個商業的觀念,豈不就是「有需求才有供應」。這只是我的管見,可能台灣的媒體比較笨,比較無腦,大大咧咧把新聞全文都放在網路上任人免費觀看,所以一直虧錢,而香港終究比較會算,商業利益永遠優先,像「香港雜評」這樣損害到報業利益的行為,自是不能允許。而像台灣的「自由時報」竟還報導此事,害怕「恐淪一言堂」,大概就是「一小撮人別有用心的企圖」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