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展以嘉義重要前輩藝術家林玉山(1907-2004)的寫生和旅行速寫為核心,管窺「寫生」此一貫穿林玉山一生最重要的創作精神。
林玉山,本名林英貴,別號雲樵子、諸羅山人、桃城散人,出身嘉義美街(今成仁街)風雅軒裱畫店,自幼受民間畫師啟蒙習畫,後赴東京深造,專長膠彩與水墨創作,且自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起,即屢屢入選。戰前林玉山在故鄉嘉義創立畫會、參與詩社,積極推動藝文風氣。戰後則移居臺北、長年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致力水墨寫生教學,對臺灣戰後水墨發展影響深遠。
自從1920年代開始習畫,林玉山即勤於寫生,畢生累積為數龐大的習作速寫。起初多描繪家鄉田園風景,後因工作移居臺北,加上對旅行的興趣,足跡漸漸遍及全島,隨後更因社會逐漸開放、出國旅行風氣漸興,加上林玉山於畫壇及學術地位深厚,出國展覽講學日增,逐漸踏上世界各地,足跡廣及亞洲、歐美等地。
林玉山曾提到旅行是他的靈感來源。每趟旅行,無論在顛簸的船、汽車或飛機上,皆透過筆墨留下許多寫生紀錄。這些紀錄經歷數十年之積累,逐漸織成了畫家生命中的壯遊圖景。從他的寫生紀錄之中,亦可看出他作畫與構圖的基礎實來自大量勤奮不輟的速寫草稿。
本展從嘉義市立美術館館藏之寫生作品與速寫本為起點,結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品以及「林玉山:臺灣寫生地圖與足跡」線上展之資料,展出33件原畫作品、7本實體寫生冊與1本數位寫生冊,以及35件數位輸出作品,總計77筆圖像作品,透過展覽規劃將水墨畫作與素描線稿並呈,感受林玉山畫作與寫生底蘊之連結。
展題中的「拾景」,反映林玉山在旅途中勤於寫生,習於以速寫拾取生命中的沿途景致,「剪影」則體現了林玉山立於大量寫生習作之上,再予構圖擘思,畫出內心中的完美風景,體現其畫作既忠於實景,也追求理想之美。並規劃「始於諸羅」、「行遍天下」、「旅途觀物」三項子題,看見林玉山的創作與寫生如何以故鄉的郊野為起點,慢慢遍跡全臺,更一步步擴及海外,拾取世界各地之風情民物。(文章來源)
林玉山,阿里山線附近風景寫生冊,1941
(釋文)
昭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星期一
早上在阿里山線途中的梨園寮下車,徒步至大坪
從大坪下到小梅,火車穿過獨立山時,天氣驟然烏雲密布,看似即將下雨
幸運的是馬上就放晴了,出乎意料地在山上玩得很開心
沿途到小梅的景色都沒有什麼稀奇的風景,但唯獨從大坪庄外鳥瞰山下的風景非常地壯觀。
(釋文)
挖竹筍的山地婦女
土是可貴的
有耕種就有收穫
有勞動就有金錢
在廣闊的山野裡有無限的產能在等著我們
林玉山,人在阿里山林中畫圖
靜心磨墨對仙寰,落紙淋漓尺幅間。神到自然心應手,半天無語寫空山。
林玉山,望塔山,1950
蓬萊山上望塔山,浮屠百級煙雲間。造化遺此奇絕景,不遇石濤空等閑。我將此景收入畫,恍與神仙相往還。
林玉山,印度和尚及寺廟(重遊泰國)
泰邦重訪值中秋,景物依稀認舊遊。昔日僑朋多作古,追憶往事不勝愁。
林玉山,尼泊爾印度寫生冊,1983
山巔尚有千年雪,經夏難溶秋又飄。白皚乾坤神秘境,非明心眼不輕描。
妃歿建陵費廿年,不關民苦又熬煎。於今遊覽留佳跡,憑弔香魂慰永眠。
如來得到傳經處,佛理求真弟子多。鹿苑盛時成往事,只今惟有鳥悲歌。
林玉山等,送別圖,1949
送玉山詞兄於台北。
殘暑柿紅八月天,白頭閑噪夕陽前。聞君高舉明朝去,使我愁心夜不眠。
送玉山社兄之台北。
生事驅君載筆行,大屯山比武巒青。鵬圖矯翼良機熟,風虎雲龍仔細聽。
贈別玉山畫伯
夙震鯤洋名畫,詩書並全瀟灑。霽月光風人共仰,淑氣魯靈相射,繪院立春萌。錦綃艷聲黌舍,牛耳瀛洲高挂,才幹重肩東亞。把這箇鄉關情誼,翻作茶談酒話。此日慶鶯遷,雲樹迷從峰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