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專門討論北韓的書籍很少,針對北韓人民的更是幾乎沒有。不唯北韓人民的聲音難以讓外界所知,台灣人對於北韓不甚關心,也是其原因。是此,芭芭拉‧德米克所寫的《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中譯便顯得格外難得。
作者是洛杉磯時報駐韓的外派記者,專門報導兩韓消息,曾多次進入北韓。但這本書並不是一般到北韓旅遊的觀感,而是他訪問六位「脫北者」的「深度報導」,嘗試把外界難以知道的北韓人民生活,儘可能的呈現出來。由於北韓的資訊極為封閉,連作者自己都先聲明,他雖然盡可能求證受訪者內容的真偽,但許多細節仍只能單方面採納受訪者的說法。縱是如此,裡面的內容仍讓人心驚。
這六位受訪的「脫北者」身分背景各異,有南韓戰俘的後代,「回國效力」的日本朝鮮人後代,忠貞的黨員,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等等。我本以為會逃離北韓的,多是遭受北韓當局壓迫的階級或窮苦的人民,但事實上,黨政高官、特權階級、精英份子逃離北韓的情況也不少見。雖然許多人逃離北韓的原因,主要是九零年代開始的大飢荒,但沒有遭到飢荒波及、甚至有坐擁國家特權的人,也同樣試圖逃離北韓。足見北韓的問題,不僅僅只有糧食不足、經濟不振、高度專制這些外人顯而易見的部份,對他們這些「脫北者」而言,也許真正的原因,是他們終於發現他們原來所信仰的一切,不過是個巨大的謊言。一旦謊言揭穿,他們便不再相信冠上金正日之名的溢美之詞。
當然,現實因素的關鍵是北韓在經濟崩潰之後所引起的長期飢荒。許多人被迫挺而走險,從一開始私墾農地、在黑市購買食物、賣東西換取生活物資,到偷竊、賣淫、走私、販毒,為了生存無所不用其極。北韓變成一個只有自私自利才能存活下去的社會,就算不危害他人,為了自保,也不得不冷酷無情,不僅要提防親友鄰居告密,也得對餓殍視若無睹。這本書裡有兩位曾經身處體制當中的人,一個是幼稚園老師,一個是醫生。他們親眼看著學生和病患因為長期缺乏營養活活在他們眼前餓死,這些經歷後來都成了他們的心魔。人活在這樣極端艱困的高壓統治當中,不得不服膺原始的叢林法則,而品德高潔、體貼善良、恪守法規的人,往往是最先死的一批。
作者訪問這些「脫北者」,最晚大約於兩千零二或零三年逃離北韓。因此,最近幾年的北韓的真實的生活景況,我們依舊一無所知,只能旁敲側擊。比如說,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在兩千零八年首度到北韓演出,展開他們的「破冰之旅」。他們看到一個燈火璀璨的平壤,飯店裡有充足的食物、稍嫌太熱的暖氣,還有穿著正式的平壤觀眾。然而這一切情況,不過是為了他們特別營造出來的「戲碼」,北韓的真實情況如何,仍然成謎。作者此書原文在二零一零年出版,因此沒有記錄到是年年底北韓的幣制改革,也沒有提到平壤首度開放外國媒體採訪黨慶閱兵,甚至是前一陣子兩韓海上的軍事緊張。這些事件對北韓人民的生活有什麼直接的影響嗎?這些影響有無可能產生什麼變革呢?
另一方面,作者也記錄這些「脫北者」的生活。他們雖然活在同文同種的南韓,享受到以前從來沒有的自由和豐厚的物質生活,但幾十年的斷絕分隔,得讓他們花費許多時間和精神去融入南韓社會。南韓政府雖然設置「統一院」,讓北韓人學習日常生活的技能和南韓的用語,協助他們可以盡快適應南韓的生活步調,但內心的隔閡是難以根除的。無論是對環境的陌生,外型口音的差異,和南韓人混雜憐憫和歧視的眼光,都讓這些「脫北者」多少感到不舒服。南韓人在經濟快速發展之後,也開始擔心起和北韓統一所付出的代價。韓戰再開打固然兩敗俱傷,但和平統一之後面臨兩地巨大的經濟和文化落差,恐怕同樣影響韓國甚鉅。「脫北者」在南韓所碰到的問題,即是未來面對兩韓統一後情況的前導。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