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招提寺 盧舍那佛像 天平時期.jpg

(唐招提寺 盧舍那佛)

二、雕塑

天平時代的大半是以奈良都為中心,為佛教藝術的開花期,特別是佛像雕刻,由來往頻繁的遣唐船,引入唐朝樣式,並生產大量驚人的作品,在盛唐文化移植下,使天平雕刻成為日本雕刻史上的黃金期,天平雕刻的優秀作品,多集中於東大寺、唐招提寺與興福寺。

此時代的佛像技法,在前半主要有銅、金、銀等金屬像,乾漆像及塑造與磚,後半則加上木雕,其種類繁多,為其他時代所沒有的。

在樣式上和前代相同的,受大陸影響,前半期受中國北齊、北周、隋、初唐的雕刻樣式影響,後半期則以盛唐及晚唐的樣式為主。

由於自前代傳承了多種熟練技術與具構思的指導下,產生了理想的精神表現與現實肉身表現兼具的佛像,在日本的雕刻史上,可說是在此時完成了古典的樣式。

這時期並出現了脫胎乾漆的簡便化技法,就是將木雕先做出大概形狀,表現用乾漆來塑形的木心乾漆技法,依此技法的作品有「聖林寺十一面觀音立像」、「觀音寺十一面觀音立像」等,皆具清晰的鼻目、飄動的衣紋,為八世紀後半的特色。

奈良時代初期的代表作有法隆寺五重塔的塑像群,在其中門的「金剛力士像」,表現出白鳳雕刻的明朗抒情性質,在表現與細部上較追求寫實。乾漆造像的代表作有興福寺西金堂的「十大弟子」、「八部眾像」(734),為比等身小的群像,除了上半身比下半身具不安定感外,表形上哀愁的細膩描寫刻畫入微,像身細長接近直立,具硬質感,卻嫌略缺少量感。

至奈良時代盛期,是天平雕刻古典樣式的成熟期,代表作有東大寺法華堂(三月堂)的乾漆諸像,包括本尊「不空羂索觀音像」(747)、「梵天」、「帝釋天」、「四天王」、「仁王」等三眼六臂威武的護衛,頗具調和和寫實性,其中「日光、月光菩薩」(塑像)溫雅纖細,是將盛唐樣式消化後產生的和樣式像。「二力士」(乾漆)、「執金剛神」(塑造)具密教像的造形,威武的動態極為傳神。新藥師寺的「十二神將像」,以白土為底上施以色彩或漆箔,整體具憤怒的表現,大膽而率直,細部則簡化了。

奈良時代晚期的代表作有唐招提寺金堂本尊「盧舍那佛像」(乾漆),洋溢著森嚴厚重感的新樣式,還有同寺的「藥師如來像」(木雕)與「傳獅子吼菩薩像」(木雕)等,軀體豐腴,姿態悠然自得中帶著量感,其細部具有中國壇像雕刻之趣味,這是木雕像中斷後,至此時又再度復活。唐招提寺的群像皆為「一木造」(即佛像由一塊木頭所雕成),除豐滿軀體外,具特異的面貌與精巧的裝飾物,為其特色。此外,亦製作了僧侶的肖像雕刻,著重於寫實,代表作有唐招提寺的「鑑真和尚坐像」(乾漆)。

磚佛在這時代遺品很少,內容不再侷限於佛像,作品如「南法華寺鳳凰磚」與「岡寺天人磚」。天平石雕製作亦少,唯一殘存之作品為奈良「頭塔之森」的十三個佛雕石像。至於「押出佛」,技術比前代優秀,凹凸明顯,表現出生動的立體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日本 日本藝術 天平文化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