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寺)
法輪寺創建相關史料研究
法輪寺,又稱為法琳寺,此外,由於其附近有一口井,因此也被稱為御井寺或三井寺。關於該寺的創立,歷史上流傳著兩種不同的傳承。第一種傳承,根據《聖德太子傳私記》卷子本所收錄的〈御井寺勘錄〉記載:
「小治田宮御宇天皇御代様(歲次壬午)、上宮太子起居不安、于時太子願平復、即令男山背大兄王并由義王等、始立此寺也、所以高橋朝臣預寺事者、膳三穗娘、為三太子妃矣云々。」
此記載表明,法輪寺乃是依據聖德太子的遺願,在推古天皇三十年(622年)創建。而因膳三穗娘為聖德太子妃的緣故,高橋朝臣負責管理寺院。然而,該記述缺乏具體性,不僅無法明確確定其創建時間,也無法確切理解山背大兄王與由義王等人的參與程度。因此,此傳承的史實價值較為存疑。
另一種傳承見於《上宮聖德太子傳補嗣記》,其中記載:
「斑鳩寺被災之後、衆人不得定寺地、故百済入師率衆人、造葛野蜂岡寺、令造三川內高井寺、百済聞師、円明師、下氷君雑物等三人合造三井寺。」
該記錄顯示,法輪寺是與蜂岡寺(即後來的廣隆寺)、高井寺(可能為高井田廢寺)等寺院同時建立的,時間應當在法隆寺遭遇火災之後。然而,該記述的內容相當模糊。但若將此與法輪寺三重塔的建築特徵相對應,則該記載所述「法隆寺焚毀之後不久興建」的說法,似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儘管後者的記述或許是根據某些史實基礎撰寫而成,但兩者皆缺乏明確的考據依據,因此,若要作為研究法輪寺創建年代的史料,仍顯得不夠可靠。由此可見,關於法輪寺的建立,與其依賴這些傳承,倒不如直接從現存的建築遺構,如法輪寺三重塔等,進行實證性的研究,來推測其具體的創建時期與背景。
法輪寺塔的心礎
法輪寺的伽藍配置屬於法隆寺式,其三重塔的心礎曾經過多次研究。然而,最近的調查顯示,過去所討論的心礎實際上是近世之物。
昭和十九年(1944年),法輪寺塔因雷擊而焚毀。昭和四十七年(1972年)進行的考古調查發現,在先前塔的基壇面所安置的心礎之下,存在一塊更為古老的心礎。這塊埋藏於地下深處的礎石表面光滑,推測當時是在其上豎立掘立柱(即直接埋入土中的柱子),並以黏土固定心柱周圍。換言之,這種心礎的處理方式,並未如後期心礎那樣直接在礎石上雕刻柱孔那樣細緻。然而,這塊心礎仍然具備有蓋舎利孔。從這種心礎的形式來看,其構造比法起寺塔更為原始,因此可以推測,它的年代比法起寺塔更為久遠。
江戶時代曾有記載提到,從此心礎的舍利孔中取出了一件金銅製的舍利容器,這件文物目前仍收藏於法輪寺之中。由於該容器的尺寸與舎利孔完全吻合,因此可以推測它應該是三重塔初建時的原始舍利容器。
在法輪寺塔焚毀前,學界普遍認為其建築年代晚於法隆寺,但早於法起寺。從心礎的狀況來看,這一推測並無矛盾。此外,根據出土瓦片的特徵,也能進一步印證這種建築時間上的順序推論是合理的。
法輪寺的瓦片
法輪寺的瓦片與法起寺的類型相同,可分為兩大系統:
單瓣蓮華文軒丸瓦與重弧文軒平瓦、
重瓣蓮華文軒丸瓦與忍冬文軒平瓦。
其中,第二組主要出土於塔周圍,因此推測應為塔所使用的屋瓦。由於這些瓦片與法隆寺五重塔的瓦片具有相似特徵,因此可以推測,法輪寺塔的建立時間應與法隆寺重建塔的時期相近,屬於同一時代的建築活動。
至於第一組,其用途尚不明確。然而,考古調查發現,這類瓦片甚至從塔的基壇下方出土,顯示在塔建立之前,法輪寺境內可能已經存在某種建築物。然而,關於該建築的具體性質與功能,目前尚未有深入研究,因此法輪寺創立時期的問題仍未得到確切解答。
此外,法輪寺現存多尊佛像,其中有兩尊尤為值得關注,將進行說明。
第一是稱為虛空藏菩薩的立像:據寺廟傳來,該像為虛空藏菩薩,但推測其原本是作為觀音像而雕刻的。此立像採用樟木一木造技法製成,雖然歷經多次修補,原有的彩色塗層幾乎脫落,但其整體風格與百濟觀音像相似,保留了白鳳時期雕刻的典型特徵。
同樣地藥師如來坐像為樟木一木造,整體造型與法隆寺金堂的釋迦如來像相似。然而,其臉部與衣紋的表現方式較為柔和,展現了白鳳期特有的風格。儘管仍留有飛鳥時代佛像的古樸氣息,但其製作年代更接近白鳳時期,推測應該屬於該時期的作品。
(翻譯自志水正司,《古代寺院の成立》,東京:六興出版,1979,原文來源。用ChatGPT翻譯並部分人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