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用】法起寺與法輪寺(中文翻譯)1

(法起寺)

關於法起寺創建的史料

從矢田丘陵的南側遠望,可以看見三座古塔點綴在風景之中,形成了斑鳩地區獨特且令人心生寧靜的景色。其中之一便是法起寺的三重塔。法起寺因其所在地名,又被稱為池後寺或岡本寺。關於該寺的創建,有兩種不同的史料記載。

第一類史料包括《法隆寺伽藍緣起并流記資財帳》和《上宮聖德法王帝說》等文獻,這些記載皆提及聖德太子曾創建七座寺院。《資財帳》中記載:

「歲次丁卯(推古十五年),小治田大宮御宇天皇並東宮上宮聖德法王,法隆學問寺、並四天王寺、中宮尼寺、橘尼寺、蜂岳寺、池後尼寺、葛城尼寺,敬造仕奉。」

而《法王帝説》則記載:

「太子起七寺:四天王寺、法隆寺、中宮寺、橘寺、蜂岳寺(并彼宮賜川勝秦公)、池後寺、葛木寺(賜葛木臣)。」

在這七座寺院之中,池後寺之名明確出現於其中。此外,《資財帳》記載七座寺院的建立年份為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年),這一年代正好與法隆寺金堂藥師像銘文所刻的造立年相吻合。

然而,關於推古天皇十五年前後是否真的建立了這七座寺院,可能僅僅是法隆寺系統的傳說。這類記載或許只是單純地選取了一些與聖德太子有關的寺廟,並將其羅列於某個年份內,而並未提供具體的建造過程與背景。因此,這樣的年代與七座寺院建立的關聯,可能僅是後世編纂的資料,並不足以作為確鑿的歷史事實,應持謹慎態度看待其真實性。

第二類記載見於《聖德太子傳私記》,其中提到了法起寺塔的露盤銘文,內容如下:

「上宮太子聖德皇壬午年二月二十二日臨崩之時、於三山代兄王勅三御願旨、此山(岡)本宮殿宇即処専為作寺、及大倭國田十二町、近江國田卅町、至干戊戌年、福亮僧正聖德御分、敬造彌勒像一軀、構立金堂、至于乙酉年、惠施僧正將竟御願構三立堂塔、丙午年三月露盤營作。」

根據這段銘文的記載,推古天皇三十年(622年),聖德太子臨終時留下遺願,舒明天皇十年(638年),高僧福亮依據聖德太子的遺願,製作彌勒像並建造金堂以供奉之。其後,天武天皇十四年(685年),僧正惠施開始修建塔樓,直到慶雲三年(706年),才完成塔頂的露盤工程,標誌著整座塔的完工。

這一銘文的記錄具體且詳盡,明確記載了各個重要的建設時間點。然而,從時間跨度上來看,從太子遺願到金堂的建成間隔了十多年,而塔的修建則是在五十年後才開始,最後又經過二十年才完成露盤工程,這樣的過程似乎過於漫長,讓人感覺不太合理。此外,在平安時代,關於塔的露盤曾發生過糾紛,因此也有人對這段銘文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儘管如此,露盤銘文的記載內容相對具體,並且可能是基於某些事實而撰寫,因此大致上仍可視為可信的史料。

在對歷史文獻進行探討後,接下來,我們將從考古發掘、建築樣式等實物角度,來進一步探究法起寺的歷史與特徵。

法起寺塔的心礎與建築

法起寺的伽藍配置與法隆寺相反,屬於典型的「法起寺式伽藍配置」,即塔位於東側,金堂位於西側。在明治三十年(1897年)進行的解體修理過程中,確認了塔的心礎。此處心礎與法隆寺的心礎不同,它被直接設置在基壇表面,其上雕刻有八角形的柱座。此外,心礎上還刻有八角形的柱孔,而在其中央,則雕有一個帶蓋的圓形舍利孔。

過去所探討的許多寺院建築,其心礎通常埋藏於地下深處。然而,法起寺的心礎已經上升至基壇表面,並且雕刻出八角形的柱座與柱孔,施加了細緻的工藝。同時,帶蓋的舍利孔也代表著技術的進步。例如,本藥師寺東塔遺址的舍利孔結構,與此相似。這些特徵表明,法起寺塔的建造時期可能晚於法隆寺塔的再建時期。

從建築角度來看,法起寺的三重塔仍然保留了法隆寺樣式的特徵,例如雲形斗拱、中央略鼓起的圓柱、皿板等。

值得注意的是,法起寺三重塔的每層平面規模,與法隆寺五重塔的初層、三層、五層相同。這表明,法起寺的塔可能是參照重建後的法隆寺五重塔來設計的,換句話說,它的建造時間應當晚於法隆寺塔。此外,法起寺塔的第三層原本是三間構造,即側柱中間有兩根柱子。然而,後來的調查發現,最初的結構應該是兩間構造,即中央一根柱子,兩側各一根柱子。這一發現透過舊建材的痕跡得以證實,在昭和時期的修復工程中,已將其復原為原始樣貌。

如此一來,法起寺塔的構造與現存法隆寺五重塔的第五層完全一致。這更加證實了該塔是以法隆寺的建築計劃為基礎所設計的。

除了整體結構之外,若進一步觀察細節,最具特色的是雲形斗拱。與法隆寺的斗拱相比,雖然基本樣式相似,但仍能發現一些細微的差異。

第一,法起寺的雲形斗栱省略了側面的刻紋裝飾。

第二,原本被稱為「舌」的部分消失了,此外,先端部的半圓形雕刻也被省略。

第三,整體尺寸相較之下,其根部的部分顯得較為寬大。

一般而言,若斗栱向屋檐方向細長地延伸,能夠展現出一種流暢而優美的姿態。然而,法起寺的斗栱則較為厚重且樸拙,給人一種稍顯笨重的感覺。從結構力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設計或許更為堅固耐用,但在精緻度與美感方面則顯得略遜一籌,這一點恐怕也是多數人的共識。

接下來,關於鬼斗(菊斗)的變遷,法隆寺中可見較為原始的八角形鬼斗,法輪寺亦然。然而,到了法起寺,這種「原始性」的特徵已不復存在,而是以標準的鬼斗形式,即正方形斗的形態出現。這一點或可作為推測法起寺創立年代較晚的重要線索。然而,法起寺現存的鬼斗木材並不太可能來自最古老的時代,最多只能追溯至中世時期。因此,考慮到鬼斗所在的位置相對暴露於風雨之中,極有可能是後世修繕時更換的產物。因此,僅憑鬼斗的形態變化,便斷定法起寺的創建年代較晚,恐怕未免過於武斷。以鬼斗為依據推測法起寺的建立時期,仍需更為審慎的考證。

(翻譯自志水正司,《古代寺院の成立》,東京:六興出版,1979,原文來源。用ChatGPT翻譯並部分人工調整)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