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三連獎基金會,異數VS.藝術:當代膠彩教父陳永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2。

不得最高獎 誓不回台

當時日據時代,時逢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日益猖狂,而在台灣所推行的殖民政策的氣焰更加凌人。這時的台灣畫家欲與日本爭一高低,紛紛去日本留學,並把入選帝展當作一件表達民族自尊心理的榮耀。而當時日本人統治台灣的文化策略,試圖按照自己的模式要求,用各種柔化手法洗腦文化青年,企圖把台灣的傳統文化思想從年輕一代的頭腦中抹去。陳永森就是在這種複雜錯綜的局勢中赴日本留學。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擺脫家庭的限制,陳永森決定以自己的技藝來謀生,走向籌備留學費用的自立之路。

1933年(昭和八年),陳永森滿懷豪情壯志赴日深造,臨行前在故鄉台南火車站對親友們立下誓言:「我要到日本讀美術,我一定要得到日本最高第一獎,不然決不回來見鄉親!大家放心,萬一自己在藝術方面失敗了,就去擺麵攤。我一定要勝利回來,大家等著吧!」陳永森這樣破釜沉舟的剛強精神,將在異國畫界努力奮鬥,揚起希望的藝術風帆。

半工半讀 艱苦求學

1933年,陳永森負笈日本留學,考入「日本美術學校繪畫科」就讀。當時大部分學生不是官費生就是有家庭後援的青年,例如:在台灣膠彩畫界與陳永森同輩分就讀於「東京女子美術學校」的女畫家陳進,以及林之助,他們二位在日本生活都擁有來自家庭有力的經濟支持得以專心致力繪畫創作,但是陳永森的經濟狀況與此兩位同輩畫家無法相提並論,好不容易等到留日旅費到達夢寐以求的日本後,他必須以半工半讀方式籌足所需學費,繼續向學。

陳永森心想:「離鄉在異地,向前邁進求學,要讀完美術學校並購買畫材,需要許多金錢,沒有錢無法做事,更無法進展,萬一生了病更糟。」於是,陳永森抱持著「貧窮是扼殺天才的剋星」這個理念上,他決心要半功半讀賺錢。在台南賺來的八百圓算是巨額,可是只出不進的情況下,不能再跟大哥伸手求援,必須去打零工賺錢,來維持他最低限度的學習生活,從此陳永森開始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艱苦的求學生活,一方面還要打工賺學費,有時還要受校方警告,過著辛酸苦辣的生活。

為了賺取生活費,陳永森什麼苦頭都願意吃,在學校方面能學多少就學多少,課餘還至私人研究所研習一些新的學問,還必須打工賺錢,每天的忙碌生活就在學校、私塾及工作中奔波,有一段時間無法兼顧,半個學期沒去學校上課,後來被學校提出警告,不過他返校後仍能趕上同班同學的進度,在這樣充滿坎坷的境遇中,他仍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獲得老師與同學的敬佩,而稱他為「鬼才」。這樣的狀況被友好蔡培火、吳三連、吳李菱知曉後,對他給予鼓舞與支持。 

沒有吳三連,就沒有今日的我 

所謂「天助自助者」,或許是陳永森追求藝術夢想的精神感動了上天,陳永森得到藝術生命中第一位貴人的相助,也就是台灣文化界耆老吳三連的大力幫助。陳永森是吳三連的夫人吳李菱女士的二舅,陳永森雖然年紀較小但輩分高,依照親屬輩分,吳三連隨夫人稱呼陳永森為二舅。吳三連將在日本東京寓所最明亮的房間讓給他充作畫室,畫室有八個榻榻米大。1935年陳永森搬進吳三連的家,期間吳三連並提供部分學費,讓執著藝術的陳永森能安心作畫,直到吳三連舉家遷移至天津,陳永森仍繼續居住在該處,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此寓所被炸燬為止,這十多年期間,陳永森的起居、飲食、繪畫,幾乎都在這個房間完成,陳永森在居住生活條件漸穩定後,終能邁開藝術理想追尋之途。

日後,每當陳永森接受訪問,或跟朋友或後輩談到那段作為窮學生的求學期間,總是念念不忘提起恩人吳三連的種種情誼,畢業後,陳永森找到教師的工作,雖然已能自立,但是吳三連為了讓他能更安心的作畫,不虞經濟匱乏,還是經常藉著買畫的方式資助他,這點點滴滴陳永森都牢記心頭,不敢忘懷吳三連在精神及金錢方面都給予他最大的鼓勵,他說:「當時對我幫助最大的就是吳三連先生,如果沒有他的支持,也許就沒有今日的我。」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畫家應該一天有一天的成績,否則就是落伍畫家 

有了吳三連的支持,陳永森不僅在異國有了家庭的溫暖,也終於能夠無後顧之憂的苦心求學,鑽研藝術研究。1938年考進「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進行深造。同年10月,同樣就讀東京美術學校的李石樵,召集台灣出身的美術系學生,在他的住所召開了留日美術學生「鄉土懇親會」,總共來了二十多位讀美術的留學生,其中陳永森是新來參加的一員。由於這次的集會機緣,陳永森結識了來自故鄉的藝術界朋友,當時有許多前輩是他所羨慕崇拜的高材生,例如:李石樵、陳進兩位前輩已經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對陳永森而言是很大的鼓勵和刺激,使他下定決心,將來一定也要在帝國美術院展覽會中獲得「特選」,立下他個人繪畫的方向。

陳永森在日本學畫的歷程,包括:學校正規學制課程以及私人畫墊兩個部分。學校部份,先後共就讀二所學校,三個藝術類科,第一所就讀的學校是1933年「日本美術學校」繪畫科學習五年,畢業後1938年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學習五年,1943年油畫科畢業,1945年與妻子吳楓錦完婚後,繼續致力於不同領域的藝術研究,於1949年考入「東京藝術大學附屬工藝技術講習所」工藝科繼續研究,前後求學共長達十三年。大部分的台灣留日畫家大多在學成之後立即返國,但是陳永森這樣對於藝術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從他的學習脈絡也可觀察出陳永森不滿足於單一藝術領域,涉略範圍廣泛,包括:在學校學習的日本畫、洋畫、金工、陶藝以外。私下並自學研究漢詩、篆刻、版畫、雕刻、插花、料理、五體書......等,不但具有研究精神,並且琢磨出心得。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夠在日後「日展」中,在日本畫、油畫、雕刻、工藝......等一舉入選五科作品,被日本人譽為「全能畫家」。

陳永森說:「畫家應該一天有一天的成績,一天有一天的新生命,否則成為落伍的畫家。」這十三年在學院體系接受的繪畫教育,使陳永森能輕易地握住繪畫對象的形體,具有十分紮實的寫生寫實功力,也註定了他在日本畫壇原本各有所不相交錯的美術生態中,能夠屢屢在日展獲得佳績!

受恩師影響 作畫最講究「神韻」 

除了正規的藝術學校體系,另一方面陳永森從就讀於「日本美術學校」繪畫科期間,先後師事川合玉堂、兒玉希望,之後更進一步深入兒玉希望的私人畫塾,也就是「兒玉畫塾」拜師學藝。 

兒玉希望是川合玉堂最傑出的弟子,曾經擔任「帝展」的評審委員,是日展的領導人。其畫塾的研究風氣很盛,每個月都舉行研究會,每人交出一件作品,由學員中選出五人作為評審委員,互相研討、研究與砥礪。兒玉希望的教學十分嚴謹,也十分惜才,在如此積極切磋的學習環境下,無怪乎能為陳永森奠定得以年年出新作品參展的堅強實力。巧合的是,小陳永森四歲的台灣膠彩畫家林之助在「帝國美術學校」畢業後,透過陳永森引薦也前往 兒玉希望的畫塾研習,兩位都是台灣優秀的膠彩畫家,到日本因緣際會成為同門師兄弟。

在求學時期,陳永森的畫藝有顯著的進步,其中之一歸功他的兩位老師,川合玉堂與兒玉希望,他們教導陳永森作畫不要一味的模仿,而是要創新、要另闢蹊徑、要樹立自己的風格,這個觀念給陳永森很大的啟示。雖然前後跟著川合玉堂與兒玉希望學畫十多年,但是陳永森並沒有承接老師的畫風,承襲的是創新的精神。影響日後陳永森作畫還是最講究「神韻」兩字, 就是以自己的藝術靈感結合數十年的繪畫技巧,刻畫出屬於自己的筆墨韻味 的作品。陳永森的作品色彩明朗,筆觸遒勁有力,能融合中西之長,日後在日本定居作畫長達五十年,卻能不受日本畫風的牽制與影響,有著自我創新的面貌,這要歸功於年輕求學時,老師的諄諄教誨。日後的「綠色裸女」事件,雖然不在恩師兒玉希望的期待之內,但卻是陳永森勇於表達自我,勇於打破傳統,勇於創新的最真摯表現。

求學階段獲獎無數 綻放藝壇星光

陳永森漫長求學之路的十三年歲月裡,積極參與台灣日本兩地官展獲獎 無數,可說留學時期接受日本美術教育所交出的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在台灣及日本畫壇都嶄露頭角,儼然成為畫壇的一顆新星!其中共計十七件獲獎作品,入選十一回,獲特選獎三回,日本方面獲獎作品包括:

1938年 第二回「新文展」膠彩畫〈冬日〉入選,這是陳永森赴日後,首度在全國性美展中獲獎1940年 與李梅樹、陳夏雨同獲邀參加日本東京「奉祝展」,書法作品獲「2600年紀念賞」、膠彩畫〈霞網〉入選。是日本建國兩千六百年賞其畫塾習藝,能夠受邀對畫家可說是登龍門之堂。

1941年 第四回「新文展」膠彩畫〈鹿苑〉入選,與台灣畫家陳進〈台灣之花〉、陳夏雨〈裸婦〉同時入選。

1947年 第三回「日展」膠彩畫〈秋興〉入選。

1949年 第五回「日展」膠彩畫〈廟前點心〉入選。

1950年 第六回「日展」膠彩畫〈賈市〉入選。

1951年 第七回「日展」膠彩畫〈家路〉,油畫〈東京郊外〉入選。

1952年 第八回「日展」膠彩畫〈廢工場〉入選。 

這時期,人在海外求學的陳永森,心中仍時時念著家鄉,不斷持續地將他的作品送回台灣參加展覽,台灣方面獲獎作品包括:

1935年第九回 「台展」以膠彩畫〈清澄〉獲入選。

清澄.jpg

1940年第三回 「府展」(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膠彩畫〈山的鳥屋〉獲特選。

山中鳥屋.jpg

1941年第四回 「府展」〈自畫像〉獲特選。膠彩畫〈朝之光〉與〈夏苑〉入選。(案:查無〈自畫像〉,〈夏苑〉應為陳永森之弟陳永堯所繪)

晨光.jpg

1942年第五回 「府展」膠彩畫〈村童和山羊〉獲特選。

村童和山羊.jpg

台灣參展的部分一直持續到1944年,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而告終。

這個時期陳永森的得獎作品多為膠彩畫,繪畫風格以寫實寫生的精神為主,例如:1935年第九回「台展」入選膠彩畫作品〈清澄〉,是陳永森以隅田川上的清洲橋為主題作畫。清洲橋是日本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重建的隅川六大橋之一,一方面是現代化摩登的象徵,另一方面也是東京震災的復興指標。其優美奇特的造型,呈現東京現代化的摩登氣息,透過陳永森的巧手,詮釋東京都市風景之美。

【引用】負笈留日 艱苦漫長的求學之路 (陳永森)

(東京的清洲橋)

作為畫家的陳永森,縱然年紀輕輕就在日本及台灣畫壇嶄露頭角,他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他走了一趟艱苦而漫長的探索學習之路,打下了異常雄厚,廣博堅實的基礎,陳永森認為:「藝術家比別人辛苦是理所當然。」正是這樣的苦學執著於藝術,讓陳永森渡過艱苦求學的準備階段,預備邁入下一個大放異彩的黃金時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