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佛灣130窟.jpg
(北山佛灣130號龕,摩利支天)

黎方銀(本文出自《大足石刻》,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一、北山摩崖造像

北山,古名龍崗山,南距大足縣龍崗鎮1.5公里。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山巔,開鑿於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年間(892-1162)。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10米,龕窟密如蜂房,其中264個龕窟有造像。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者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淨土教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九世紀末至十二世紀中葉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北山佛灣9龕.jpg
(北山佛灣9號龕,千手觀音)

晚唐造像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脇侍觀音、地藏居多。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文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第五號龕的毗沙門天王像、第九號龕的千手觀音像、第十號龕的釋迦牟尼佛像、第五十一號龕的三世佛像、第五十二號龕的阿彌陀佛像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第二四五號龕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人物造像多達539身,各種器物有460餘件,還有樓台亭閣等建築,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北山佛灣273龕.jpg
(北山佛灣273號龕,千手觀音)

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著承下啟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題材有18種,出現了藥師經變、陀羅尼經幢等新內容。其藝術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如第五十三號龕的佛、菩薩像,既有唐代雕刻的豐滿古樸,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長身軀。第二七三號龕的千手觀音及其侍者,第二八一號龕的東方藥師淨土變相等,薄衣貼體頗具唐風,儀容秀麗又似宋刻。

北山佛灣136窟.jpg
(北山佛灣136號龕,普賢菩薩)

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尤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艷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南宋紹興十二年至十六年間的第一三六號窟。該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刻畫反映其內心的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分的高貴,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其他如第一二五號龕的數珠手觀音像、第一一三號龕和第一三三號龕的水月觀音像、第一五五號窟的孔雀明王像、第一七七號窟的泗水大聖像、第一八零號窟的十三觀音變相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珍品。這些造像刻工精細、形象生動,姿態、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飾物等,皆耐人尋味;組合變化豐富,出人意料的意境層出不窮。

北山摩崖石刻中,現存碑碣七通。其中,刻於公元895年的《韋君靖碑》,記述的一些情況,和韋君靖建永昌寨和摩崖造像的原因,對研究北山石刻具有重要價值;刻於公元1163-1189年間的《趙懿簡公神道碑》,係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京所書,為書法藝術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則被史家稱之為「寰宇間僅此一刻」。此外存有題刻、詩詞17件,造像記77件,對歷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斷代分期、歷史人物等方面的研究皆具較高價值。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足石刻 北山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