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變身—身體・觀看・權力特展

古今東西人們往往有一種願望:透過身體變化,完成自己內在心靈的慾望。此展覽所討論的變身並非宗教意義或者小說的想像,而是以身體為主題發展,並透過「啟蒙之始」、「情藝之爭」、「權力規訓」、「集體凝視」及「流變之身」五大展區,分別探討東方的身體觀、藝術與情色的界線、權力、觀看及跨界的身體,一探「身體」於二十世紀以來的藝術新貌,以及美術發展脈絡中身體表現各種歷程的重要課題與挑戰。

現代法國思想家傅柯 (Michel Foucault) 提出的「生命權力」(biopouvoir, biopower) 成為我們策展的思想根源,同時也回應於現今發生於臺灣的「#MeToo」(#我也是)運動。這種生命權力不同於聯合國宣言中的「生命權」(Right to life),傅柯所提到「生命權利」具備體制反省、文化、哲學、心理學的綜合意義。他認為人一出生,就時時受到時間、空間、政治制度、社會習俗以及文化等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東西所部署(deployment, apparatus)、所規訓 (discipline)。而構成規訓背後存在一種不同於柏拉圖所說的超越時間、空間的真理的「知識型」(epistémè, episteme);相對於此,這種「知識型」構成對於人們認知、判斷、身體行為的規訓,使得人在不知不覺中被行為模式、思想模式、甚而生理反應限制,那是壓抑、控制、被觀看然而卻不自知的可怕的生命權利。我們的肉體以及內在心靈受到規訓而不自知,整個社會都是一種制約個體的存在。生命權力藉由特定的權力,介入且操控我們的身體,國家是一部大型控制的機械。生存於現代社會的個體,只有透過揭露控制我們的權力結構,才能使個體獲得自由。

臺灣美術發展中對於身體的描寫,經歷了許多的歷程。天上維納斯的西方身體發展在整體發展脈絡當中,緊密地與神聖的力量緊密相關。古代希臘羅馬時代的身體觀,以理想美為依歸,尋求普遍的美感。基督宗教時期的身體觀,身體是神的被造物,展現一種對於無限存在的身心淬鍊與永恆的追求。文藝復興以後的古典主義回歸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身體美學,古典主義的身體觀建立在超越現實個體的普遍理想美上面。近代身體的甦醒出自於浪漫主義以後的個性美的發現,存在者自覺的身體觀成為近代身體的基礎。漫長的西方藝術流傳到東方,東方的身體觀緊密地與禮法社會結合在一起,身體的存在感即是社會價值觀的顯示。西方藝術傳布到東方,江戶時代的蘭學逐漸汲取西方的身體的觀看方式,明治維新之後聘請義大利畫家擔任工部美術學校教師、派遣留學生前往歐洲學習藝術。日本殖民時期西方身體觀念透過日本的美術學校教育、美術展覽活動,成為臺灣美術時期的身體美學。我們看到日本油畫重要畫家黑田清輝的「智情意」三連作,足以看到西方人的身體觀被融入日本的美學當中,細膩的線條如同一種規訓那樣深深地刻劃在這三位裸體的身上,那是來自於東方歷史悠久的毛筆線條。殖民時期的人物,不是糾結在人體美上,而是一種人存在於社會制約下的集體存在感。臺灣美術萌芽時期的身體觀照入徑,學院的古典美學的基底成為身體美感的觀照方式。

國府來臺初期,身體的呈現以紀念碑式的崇高美感為主軸,人物或者說身體處於這個時期,具備高度被規訓或者說是制約化的個體存在,這種感覺構成時代的基本特質。來自大陸的畫家與臺灣藝術家雖是受到不同政治權力下的規訓,卻也逐漸共同創造出時代的身體美學,這個階段的人體美觀主要以肖像逐漸發展成為美的身體觀照。身體美在學院固然成為描繪的對象,但是卻依然以肖像、裸體之間的紀念、隱喻、物化的手法,藝術與情色之間成為當時的一大話題。

社會、國家制度是對於每個個體內在與身體的控制與介入,成為身體的規訓。臺灣戰後的最大的全面控制是戒嚴體制。臺灣身體美學發展在1980年代民主運動朝向新的面向發展,一種傳統威權體制與多元價值的制度產生對抗,解嚴是政治議題,同樣也是藝術課題。街頭運動的衝撞、對抗以及暴力形式,另一方面則以女性主義方向省思性別的歷史傳統,背後有壓抑與男女性差異的時代包袱,傳統男女價值觀開始產生變化。身體被壓抑的同時,透過揭露身體或者身體行為表現為對制度的抗爭。男性的觀看這種角度轉變為女性身體的自我觀看與解構,解嚴使得身體觀看更加多元而複雜。規訓與被規訓化、隱蔽與暴露、權力屈服與壓抑,女性藝術家自我展現身體的奧秘與多元性。

身體從外在行為以及內部心靈都因為教育、制度以及文化而受到制約。因此,為了掙脫制約,必須揭露控制身體的所在制度,敘說自己身體經驗。個體受到壓抑或者碰觸甚而侵擾的不安、壓抑成為自我救贖與解放所有體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的介入使得身體趨向生命與複製生命的焦慮,複製、增殖成為二十一世紀身體發展的重要歷程。身體成為社會制度與體制基於知識型所規訓的存在,以藝術獲得身體自由的發展隨著歷史不斷變遷。揭露控制權力結構或者述說自身的身體經驗,正是臺灣經歷千禧年後的最大一場身心解放運動。

【展覽】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變身—身體・觀看・權力特展

【展覽】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變身—身體・觀看・權力特展

李石樵,《建設》

【展覽】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變身—身體・觀看・權力特展

席德進,《孩子與海(海濱少年)》

【展覽】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變身—身體・觀看・權力特展

楊茂林,《遊戲行為‧勝與力II》

【展覽】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變身—身體・觀看・權力特展

李小鏡,《十二生肖》

【展覽】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變身—身體・觀看・權力特展

黃志超,《女人與馬》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