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akol處見到此文,覺得很有必要討論一下此事。畢竟現在的電視新聞,我們無法期盼什麼比較深入的討論,然而教育如此百年大計,除了杜正勝適不適合在這個位子之外,我們應待對台灣學子腦子裡將要接受的東西,投以更多的關注。

在杜正勝論及成語時,他搬出胡適作為擋箭牌。鄙人不才,對胡適論著沒有鑽研,但我碰巧有讀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其中「不用典」一項,玆引胡文如下:

吾所主張八事之中,惟此一條最受朋友攻擊。蓋以此條最易誤會也。…分典為廣狹二義。分論之如下。

(一) 廣義之典非吾所典也。廣義之典約有五種。
(甲) 古人所設譬喻,其取譬之物,含有普通意義,不以時代而失其效用者,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雖不讀書者,亦知用「自相矛盾」之喻。然不可謂為用典也。…蓋設譬取喻,貴能切當,若能切當,固無古今之別也。若「負弩先驅」「退避三舍」之類,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與之間,或可用之,然終以不用為上。如言「退避」千里亦可,百里亦可,不必定用「三舍」之典也。
(乙) 成語 成語者,合字成辭,別為意義。其習見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鑄「成語」亦無不可也。「利器」、「虛懷」、「舍本逐末」……皆屬此類。此非「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 引史事 引史事與今之所論議之事相比較,不可謂為用典也。如老杜詩云「未聞殷周衰,中自誅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詩云「所以曹孟德,猶以漢相終」。此亦非用典也。
(丁) 引古人作比 此亦非用典也。杜詩云「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此乃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云「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此亦非用典也。
(戊) 引古人之語 此亦非用典也。吾嘗有句云「我聞古人言,艱難惟一死」。又云「嘗試成功目古無。放翁此語未必是。」此乃引語,非用典也。
以上五種為廣義之典,其實非吾所謂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 狹義之典,吾所主張不用者也。吾所謂「用典」者,謂文人詞客不能自己鑄詞造句以寫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陳言以代之,以圖含混過去。是謂「用典」。上所述廣義之典,除戊條外,皆為取譬比方之辭。但以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狹義之用典,則全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此吾所謂用典與非用典之別也。狹義之典亦有工拙之別。其工者偶一用之,未為不可。其拙者,則當痛絕之已。
(以下工拙舉例略)

我想胡適所言頗為清楚,雖然「成語」的定義在胡適文中與今日有些許差異,但大體相近,我應當毋須再解釋。發表文章的時間是他正在推動新文化運動的時期,對成語的看法尚且如此。部長想以此搪塞,恐怕對胡適有欠公允。

至於「三隻小豬」之事,雖說已經解明不是成語,但餘波猶存。此文觀點的確可以切入,但這已經在討論另外一個層次上的問題。在語言變遷的問題上,台灣真的不甚重視,這可以從修訂辭典所投注的心力得知。文裡僅舉美英兩國,我想就近以日本為例,日本人之愛編撰辭典,從一般辭典,成語(他們稱「四字熟語」)辭典,古語辭典,慣用語辭典,流行語辭典,方言辭典等等,不一而足。他們對自己語言流傳變化的關心,台灣人真的自歎弗如。相較之下,教育部的國語辭典和現下的民眾說的口語脫節嚴重,甚至無法有規範的作用,就不用提什麼紀錄言詞轉變這種積極意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