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藥師像的疑問
如前所述,藥師像銘文存在過多疑點,因此無法作為具有史料價值的金石文來看待。而持有此銘文的藥師像本身,也引發了一些質疑。這些問題屬於雕刻史的範疇,因此在此不作詳細討論,但可以簡單指出兩點:
首先,是單尊像所具有的寶珠形頭光背。這種樣式屬於北齊、北周、隋的風格,而這類風格影響到日本的時間應該是在白鳳時期,而非飛鳥時期。
其次,町田甲一提出了「擬古作」的觀點(參見〈論法隆寺金堂藥師像為擬古作〉,載於《國華》951號)。町田認為,這尊像雖然外觀看似古老,但仍能看出有些形態上的變形。此外,從鑄造技術的角度來看,千澤禎治等人指出,與法隆寺金堂釋迦三尊像經過多次鑄造修補後才完成不同,藥師像一次便鑄造成功,顯示出明顯的技術進步。然而,這種一次鑄造銅佛像的技術應該要到白鳳期才會出現。因此,不僅是銘文的內容,連藥師像本身的雕刻風格與技術特徵也更符合白鳳期,而與飛鳥期的製作年代存在極大疑問。
金堂釋迦三尊像銘文的探討
法興元卅一年歲次辛巳十二月,鬼前太后崩,明年正月廿二日,上宮法皇枕病弗悆、于食王后仍以勞疾、並著於床時、王后王子等及與諸臣深懷愁毒、共相發願、仰依三寶、當造釋像尺寸王身。蒙此願力轉病延壽安住世間。若是定業以背世者、往登淨土早昇妙果。二月廿一日癸酉王后即世、翌日法皇登遐。癸未年三月中、如願敬造釋迦尊像并俠侍及莊嚴具竟。乘斯微福、信道知識、現在安隱、出生入死隨奉三主、紹隆三寶遂共彼岸。普遍六道法界含識、得脫苦緣同趣菩提。使司馬鞍首止利佛師造。
儘管該銘文仍然存在一些疑點,但筆者認為這些問題尚能找到合理的解釋,因此基本上可以接受這份銘文的真實性。
第一個疑點:「法興元卅一年」的問題。福山敏男在先前的論文中提到,日本的年號制度是在大化改新後才開始的,因此,五十多年以前應該不會有「法興」這樣的年號。然而,若以崇峻天皇四年辛亥年(591年)法興寺(飛鳥寺)創立為元年,則三十一年後的推古天皇二十九年確實對應辛巳年(621年),與銘文記載相符。此外,鎌倉時代的《釋日本紀》引用了「伊予湯岡碑文」,其中也記載:
法興六年十月歲在丙辰
這表明當時確實有以「法興」作為紀年的方式,且年份的干支並無矛盾。因此,從這兩個例子來看,將法興寺創立的年份作為基準來計算年次,並非不可接受。
進一步來看,家永三郎在《新羅本紀》中指出,新羅於536年開始推行佛教,並首次使用年號,而該國王的諡號正是「法興王」。若考慮到新羅的影響,那麼飛鳥時代的日本使用「法興」作為紀年方式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其次是「法皇」的稱號。福山敏男認為,「法皇」是一個與天皇相當的稱號,因此應該是太子信仰興盛之後才出現的,並非當時的用語。然而,聖德太子所注釋的《法華經》《維摩經》中,都出現了「法王」一詞。而當時中國已普遍使用「皇帝」這一稱號,因此將「法王」寫作「法皇」並非不可想像。因此,在飛鳥時代的日本,「法皇」的用法或許早已存在,並不是後世才加上的稱號。
綜合以上討論,關於「法興元卅一年」和「法皇」的疑問大致可以得到釋明,因此,筆者認為這份釋迦三尊像的銘文可以被視為飛鳥時代當時的真實紀錄。
殘留的問題點
關於釋迦三尊像的銘文,雖然其真偽性已大致釐清,但仍有兩個未解決的問題值得探討。
第一個問題:「鬼前太后」的稱號。根據《天壽國繡帳》銘文,「鬼前太后」應該是指聖德太子的母親,即用明天皇的妃子─孔部間人(穴穗部間人)皇女。然而,為何使用「鬼前」一詞,至今仍無法確定。一種說法認為,「鬼前」並非指太后的名號,而是「魄=朔」,即表示初一日去世的意思。然而,根據《繡帳》銘文,間人太后的去世日期是二十一日,而「魄」並不適用於非初一的日子,因此此說難以成立。
家永三郎雖未解釋「鬼前」的意義,但將其讀作「カムサキ」(Kamusaki)。那麼,在中國,「鬼」字是如何使用的呢?在漢文化中,「鬼」指的是已故之人,即「鬼籍」中的人,意指轉生於冥界的人,這在佛教與道教中皆有類似的用法。用明天皇在太后去世之前不久已經駕崩,因此「鬼前」可能是指「前任天皇的皇后」,即「已故天皇的皇后」。雖然「鬼前太后」的稱謂是否有固定的意義仍不確定,但讀音上或許可以解釋為「キゼンノオホキサキ」(Kizen no Ōkisaki)。
然而,正如前述,「鬼」的概念同時存在於佛教與道教之中。雖然目前尚無法判斷日本對「鬼」的使用究竟源自哪一個宗教,但如果假設其受到道教影響,那麼關於天皇號的起源,也可能與此有關。
第二個問題:「于食王后」的讀法。在這段銘文中,「于食」的解釋亦存在爭議。有一種說法將「弗悆于食」解釋為「因無法順利進食」,但「弗悆」更可能是「不豫」,即表示天子患病的詞語。因此,文意應該是在前一段落結束後重新起句,這樣才符合銘文的語法結構。
這樣一來,「于食」的讀法便成為問題。過去一般將其讀作「カシハデ」(Kashihade),但若「食」本身就可讀作「カシハデ」,則「于」字的作用顯得多餘。如果將其讀為「カシハデ」,則可能指的是聖德太子的妃子─膳部菩岐々美郎女。根據銘文的記載,這位妃子應該在此時去世,但根據其他史料,她似乎在這之後仍然存活,這與史實不符。
筆者認為,「于食」應讀為「ウジ」(Uji),指的是敏達天皇與推古天皇之間所生的太子妃之一─菟道貝鮹皇女。久米邦武曾提出「ウジ」的讀法,但目前這一解釋已較少被採納。菟道貝鮹皇女早逝,且無子嗣,因此在史料中並無太多記載,很早便消失於歷史記錄中。然而,最自然的讀法應該是「ウジ」。
綜上所述,釋迦三尊像銘文仍然存在某些讀法上的未解之謎,但關於「法興」與「法皇」的問題已基本得到合理解釋。因此,筆者認為,無須懷疑該銘文是後世偽造之物。
(翻譯自志水正司,《古代寺院の成立》,東京:六興出版,1979,原文來源。用ChatGPT翻譯並部分人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