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台陽美術協會的組成
前文筆者曾經提及西畫團體「赤島社」前後苦撐六年,到了1935年因情勢所迫(會員本身的條件),不得不改組另創新會,竟組織了「台陽美術協會」,主要的推動者為:陳澄波、李梅樹、廖繼春、楊三郎、陳清汾、李石樵、顏水龍、立石鐵臣(日籍)等八人,均為「台展」多屆入選而且獲獎者,有的還擔任過審查委員,當然最值得注目的,是創會之初,全為西畫家,到1941年第七屆台陽展,新設雕刻部,陳夏雨、蒲添生、鮫島臺器(日人)等三人為會員,東洋畫部再增加林之助、陳永森兩人為新會員,洋畫部亦增加劉啟祥、陳春德兩人為新會員。三部展之完成與會員陣容充實,使台陽協會聲勢大為增加。這個民間團體,一直繼續到戰爭最激烈而美軍飛機到處轟炸的 1945年,竟停辦一屆以外,前後剛好舉開了十屆美展,其規模之大,可以與當時政府辦的「台展」平分秋色,也是台灣美術運動到了鼎盛的階段。
關於台陽的出現及其沿革,過去已有許多人撰寫文章,故筆者不在此贅言,不過對於「台陽」出現的動機,後人有諸多的猜測與曲解,實在有加以釐清的必要。
在這一方面始作俑者便是王白淵。他的著作「台灣美術運動 史」(發表於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刊物上,「台北文物季刊」第16-64頁,第4期,第3卷(1955、3、15)上處處可以看出類似的誇大其詞的說法,大大的影響後代研究者,現在僅以他對台陽美術協會的創立之看法,就有下面的說詞:
「台陽美術協會的成立,對『台展』是重大打擊,因此一般日本人及『台展』的幹部,對這些熱情的青年作家時常發生無端的攻擊。反之,一般本島的知識階級及他們主辦的『台灣新民報』和『昭和新報』等民族主義的輿論機關,則大大的贊同他們的志向,不斷地鼓勵他們,為他們辯護,不客氣的和日本的官僚主義者鬥爭:由此可見,以台陽美術協會為中心的藝術運動,亦就是台灣民族主義運動在藝術上的表現。」
可是,事實如此嗎?「台陽美術」在1934年11月10日,假台北鐵道食堂舉行成立大會,由會員立石鐵臣上台讀宣言文,除了全體八位會員(當時悉數為油畫家)以外,一向對於美術活動熱烈支持的文化界名流:蔡培火、楊朝嘉等人及「台展」歷屆西畫部審查員鹽月桃甫、台北帝大教授素木徐一等均前來 參加,共襄盛舉,總督府還派遣營繕課長井長式與社會課長王野式前來致祝辭,開畫展時,日本畫家也紛紛送件受審參加 (例如:會中還通過推薦山田東洋、森島包充、吉田吉等人為 會友),水落克兒、西川武人榮獲「台陽獎」,日籍畫家參與者不勝枚舉。當時王白淵本人並不在臺灣,卻在戰後憑想像寫文章。
廖繼春也曾於1929年6月發行的「台灣藝術」月刊上,寫道(日文):「台灣美術協會到底是什麼樣的組織?內容是什麼? 在此我簡單地說明如下:在我們美術家同心協力之下,近幾年來美術的愛好者大為增加,然而有些誤會,以為台陽美術協會 的成立,是針對台展舉起反叛的旗幟,其實不然。我們只是看到秋天的台灣島已經有了『台展』在點綴,才想起那麼春天應該以什麼來加以點綴。台陽展就是在這種需要下組織起來的,它的傾向與思想,與台展是一樣的,至於想與台展『對立』的想法,壓根兒就沒有,會員的加入,無論是日台畫家,只要思想穩健的均為我們所歡迎,這便是我們創會的宗旨。」(題目為「台陽展雜感」)。廖氏亦曾經親自對筆者說:「在台灣的藝術活動是純粹的,與政治無關。」
話又要說回來,台陽會成立真正的動機,應該是十五年來的美術工作者合力培植之下,台灣的新美術含苞待放,「台陽美協」的誕生,是繼「台展」之後新開的一朵花。這如同法國廿世紀初有「秋季沙龍展」不久也出現「春季沙龍展」,如同日本「帝展」不久分化出「二科會」又分化出「一水會」,這是很平常的現象,絕不涉及政治。台陽美協的創始會員,除了七名台籍油畫家以外,還有一位日籍油畫家立石鐵臣,他曾師事梅原龍三郎,也是日本著名的「國畫會」會員。與許多台灣名士結交,當「台陽」成立時,他是最出力的一個會員,首先他與李梅樹兩人絞盡腦汁,才一起擬定台陽成立的「宣言」稿,翌年舉開第一屆台陽展時的海報,也是出自他的設計。又,1940年台陽美術協台增設東洋畫(現今所謂膠彩畫)部時,該部新會員有陳進、林玉山、郭雪湖、陳敬輝、呂鐵洲等五人以外,還有日本畫家村上無羅,村上是多次參加「台展」連續榮獲特選,此時已進入「推荐」級的名家。難道這些日籍畫家竟也加入台灣人的民族運動嗎?
要之:在1934年11月10日,假台北鐵路飯店舉行成立大會的台陽美術協會,會員中有台灣人也有日本人,在此介紹兩位日籍會員畫家:
村上無羅(英夫):
出生地未詳,1926年東京美術學校東洋畫科畢業,畢業後即渡台擔任基隆高等女子學校美術教員,恰巧翌年起台展開辦, 從第一屆到第十屆,每一屆都有作品入選,其中第二屆是「無鑑查」出品(亦即免審查),第七屆曾獲特選,第九屆「推薦」出品,第十屆免審出品。第三屆府展榮獲特選,第四屆展免審出品,成績相當輝煌。1928年於基隆公會堂舉行個展,1930年為栴檀杜創會會員,(該會由台籍會員四人:蔡品、 林玉山、陳進、郭雪湖與日籍會員九人:村澤節子、大岡春濤、木下靜涯、村上無羅、宮田彌太郎、那須雅城、野間口墨華、國島水馬、鄉原古統組成。之後,呂鐵州、陳敬輝、秋山 春水陸續加入。),台陽美協到了第六屆(1940年)增設東洋畫部,特別邀請林玉山、呂鐵州、陳敬輝、陳進與村上無羅四人入會為會員。這段時間是「台陽」最鼎盛的時期,村上無羅同時也是1927年「台灣日本畫協會」的創會會員,最擅長的是花鳥與風景畫。終戰後返日,晚年情況未詳。
立石鐵臣(1905-1980):
出生於台北,少年時期返日完成學業。1930年作品入選日本第二屆聖德太子美術奉讚展覽會、日本第七屆槐樹社展,使他下定決心當畫家。1932年獲國畫會國畫獎勵獎,翌年來台探視父親,並且首次在台進行寫生,返回日本後舉辦個展。1934年7月再度來台,11月與李梅樹、李石樵等組織台陽美術協會。
立石鐵臣在台陽美協成立大會中宣讀聲明書,繪製海報與請帖設計等,熱心參與會務。1935年與西川滿、宮田彌太郎等人組「創作版畫會」,1936年3月返日,1937年參展第12屆國畫會展,被推薦為國畫會會員。1939年作品入選「文展」,10月再度來台定居,任職台北帝大理農學部囑託,負責繪製插畫。從1941年七月起參加池田敏雄與金關丈夫創辦的《民俗台灣》雜誌,他負責插圖的工作,連續了四年的時間,迷惑了所有的讀者,1945年初因台北盟軍攻擊而停刊。當時他深入民間研究觀察民俗的親切態度,深深感動了讀者,至今仍有許多人對這一套雜誌念念不忘。1945年底任台北師範學校教 職,翌年返日。1980年過世,享年75歲。台北縣文化局曾經出版「立石鐵臣傳」。
十五、日治時期的中堅畫家
日據時期的新美術運動,從「七星畫壇」、「赤島社」、「台展」、「府展」到「台陽美展」的活動中,筆者曾經介紹過參加展出而表現優異的畫家:劉錦堂、張秋海、陳澄波、陳植棋、倪蔣懷、顏水龍、廖繼春、陳進等,現在再介紹其他重要的中堅畫家。
陳澄波(1895-1947):
陳澄波出身嘉義,母親早故,父親陳守愚為前清秀才,從小由祖母帶養成人,家境清寒。成人後考上國語學校,第一年石川欽一郎尚在該校兼課,故曾受過基本的寫生訓練。畢業後返鄉任教公學校七年。1924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師範科。1929年後研究科畢業後,受聘前往上海,任教於新華藝術專科學校。
1933年因為上海政局不穩定,舉家遷返。返台後熱心推動台陽美術協會的成立。1945年戰爭終結,欣喜若狂地投入祖國懷抱裡,卻不幸在二二八事變中犧牲,空留遺恨於人間。
李梅樹(1902-1983):
三峽人,十七歲考試進入國語學校師範科,畢業後曾任教瑞芳公學校,1923年暑假參加母校主辦「美術講習會」,首次接受第二次來台任教的石川欽一郎指導,1928年負笈日本,翌年考進東京美術學校,特別師事於名家岡田三郎助教授。在留學期間,他雖也由陳植棋的介紹,如同其他留學生那樣,拜吉村芳松為師,利用課外在其畫墊接受指導,但他總覺得自己的理念與吉村似乎有一段距離,他的畫偏重於形體美,而吉村偏重於色彩美,所以逐漸地遠離他。他一生畫風,傾向於極具陽光感覺的寫實主義,完全是受到岡田教授的影響。
在戰前出現的所有同輩油畫家之中,描寫之準確性,技巧的成熟度,的確無出其右者,他對人體描寫下過一番苦工,所以在人物畫方面,他的成就遙遙領先其他同輩畫家。他雖然並沒有像其他畫家那樣,以在校學生身份作品入選「帝展」,但他的油畫成績一直在班上處在高位,1934年學畢返台。
他是早期美術運動的健將之一,例如「赤島社」或「台陽美術協會」的創始會員,1939年他的「紅衣」入選於「帝展」,翌年又以「花與女」參加「帝展」(又稱「紀元二千六百年展」)。從他留日返台以後至1970年之間,雖然在技法上屬於外光派的寫實傾向,然而在風景畫上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如同柯洛(Baptiste Camille Corot, 1796-1875)那一種柔和而幽靜氣氛,看他的畫如同欣賞一首抒情詩那樣,畫面上充滿一種音樂的韻律美感,然而他並沒有墜入毫無生氣的形式主義,每一幅 都有它的「畫因」與不同的情趣。請看他於1970年作「曙光」, 便可以贊同筆者的看法,當然這一類作品還可以舉出很多。他曾經向筆者表示他對柯洛作品的欽佩,同時他也臨模過庫爾貝(G. Courbet,1819-1877)的名作,研究他的筆觸與用色, 但他的風格不同於照相寫實。
1961年由三峽遷居在台北市圓環邊南京西路附近,筆者此時起與他結為莫逆之交。1963年筆者擔任國立藝專美術工藝科 主任時,敦聘他教授素描課,翌年(1964)由筆者積極推薦給鄧昌國校長,聘請他擔任藝專美術科主任,他對此事一直念念不忘,是極具道德風範的畫家。1966年筆者與洪瑞麟及李氏三人赴日考察美術教育一個月。翌年美術科的雕塑組獨立成為雕塑科,仍由他兼科主任,他以寫實的手法與眼力,指導學生勝任愉快,還為藝專完成了兩面大浮雕「孔子問禮於老子」、「黃帝發明指南車」,是後人應該加予珍藏愛惜的傑作。可是,後來歷任校長都視而不見,作品一直暴露在風雨日曬之下。晚年多畫人物作品,雖然其中有些過份描寫細膩之嫌,然而仍有不少出色作品,如「游魚」等。1970年筆者擔任文化大學美術系主任時,仍敦聘他教授油畫課,及至1976年,與筆者同時辭去文化大學教職。除藝專與文大以外也任教過師範大學美術系,培育英才二十多年;尤為難得的,是他在世時不肯隨便出售其作品,稍有不滿意之作,即決不簽名,是位理想主義者。1982年底應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舉辦「八十回顧展」,1983年2月6日,逝去,享年81歲。
藍蔭鼎(1903-1979):
宜蘭羅東人,學歷雖僅僅日治時期小學高等科(約等於初中)畢業,然而他確具繪畫天才,當石川第一次來台,奉總督府文教局的命,到各地方去視導美術教學時,意外地發現在羅東國小擔任「給仕」(小職員)的藍蔭鼎,頗欣賞他的繪畫才華,故答應收他為學生,從此,他每逢假日往返於台北羅東之間, 長期接受石川的素描與水彩畫指導,當然他也是石川為愛好美 術的學生創設的「台北洋畫研究所」的長期學生。
「台展」創立後,他的作品經常入選,也曾獲得「特選」當時「七星畫壇」或「台灣水彩畫會」、「一廬會」的成立,他 也是創始會員之一。石川對他特別愛護,當他廿二歲時,竟推薦他擔任台北第一高等及第二高等女校的美術教師,這個職位當時連由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歸來者也無人能獲得。唯一勉強可以與他比美的是廖繼春,當時擔任長榮中學兼台南女中的美術教員,還有陳進擔任屏東高等女校美術教員。可是藍氏所教的兩個女校學生,多為日本高官的女兒,若無一技之長與人品教養,石川也不會輕易推薦藍氏去就任(戰後這些學校的日本籍畢業生,都曾經多次來台探視老師,筆者有一次剛好遇見這種感人的場面)。
1927年石川還設法保送他赴日,參加東京美術學校的暑假講習會。1940年入選「帝展」(特別稱為紀元二千六百年展),1929年,經石川推薦為英國皇家水彩畫協會會員,1939年在羅馬舉行首次個展。戰後曾任台灣畫報及豐年半月刊社社長兼總編輯,由於約稿關係,與筆者結交。1955年6、7月間,郎靜山、藍氏與筆者三人應聘教育部擔任拍攝「寶島風光」16mm影片之工作小組成員(郎氏負責攝影、藍氏負責規劃名勝古蹟之路線,筆者負責撰寫旁白文章),三人結伴一起環台旅行一個多月,在日夜共同生活中,對其人品與藝術水準之暸解尤為深刻。嗣後連續長達卅年,亦師亦友,曾多次一起出遊寫生,筆者親眼觀察其爐火純青的繪畫技法,每每欽佩不已。
藍氏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考察,同時在數處舉開小型作品欣賞會,引起美國收藏家們的囑目與愛好,從此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等諸多政界要員,一到台灣必赴藍家「鼎廬」拜訪並收購其作品,其做為國際性水彩畫家地位,更形堅固。他一生自稱為「自然共鳴派」,堅持道地的台灣鄉土風味為其作品的主題,也因此他的作品大受西洋人的喜愛。戰前他的一幅作品曾經被日本大原美術館收藏,嗣後名聲大噪,二次大戰後歐美美術館收購其作品者,不計其數。在台灣美術史上,無疑的他是唯一能安於自己而獨來獨往的畫家,一直到1979年離開世界為止,享年76歲。
郭柏川(1901-1974):
台南市人,小學畢業後,十五歲進入台北國語學校師範科,畢業後曾在台南第二公學校任教。由於學生時代受到石川的啟蒙,熱愛西洋繪畫,1926年赴日,1928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 西洋畫科,接受岡田三郎助教授的指導,所以他早期畫風比較寫實。1934年畢業後,赴中國大陸執教北平師大及藝專,並組織「新興美術協會」,每年開畫展一次。
在北平十二年期間,意外地結識多次前往大陸旅行寫生的梅原龍三郎。梅原氏早歲留學法國,曾受到大師雷諾(Renoir)的特別教導,藝術大進,竟以獨特的主觀風格,風靡於日本畫壇。郭柏川多次陪梅原在北平到處作畫,這一段時期是郭柏川藝術創作上的轉捩點,他的筆調開始受到他的影響,顯得明淨簡潔,色彩絢爛醇厚,從此確立了郭氏自我的繪畫世界。
1947年返台,兩年後任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教授繪畫課程,並組織「台南美術研究會」,從此台南地區獲得一位資深的前輩畫家指導後進。在台南前後居住二十六年,在家鄉本來應該可以開展另一種繪畫的新面貌,也許故都北平的印象,仍 舊在他的腦海裡是那麼新鮮,那麼強烈,使他一直沈溺於過去的情懷之中。當然,他豪邁的筆觸、絢爛的色彩,已經熔中西美術的真髓於一爐,其成就是可以加以肯定的。享年74歲。
楊啟東(1905-2003):
台中人,1926年國語學校師範科畢業,在學期間受到石川欽一郎的鼓勵,全身投入水彩畫創作生涯,作品在「台展」「府 展」均入選過。他的水彩畫雖學自石川,然而不完全走師承路線,石川是透明水採技法,他是半透明技法,某些地方是透明水彩畫,某些場面是不透明的。用他這種筆調描寫台灣的鄉村、街道、夜景,都能引人入勝。
師範科畢業後,最初十年左右擔任小學教員,戰後任教台中商職(後來升為商專)。戰後30年左右,他與台灣的美術界活動脫節似的,少聞其動態,事實上他仍舊默默耕耘,甚至於由水彩轉進油畫,其油畫作品入選法國春季沙龍展多達五次,其中兩次還榮獲銅牌獎。由於他為人率直,個性剛強,中年較少與畫界朋友往來,及至辭掉教職,已屬中部畫壇上元老畫家,又開始活躍起來,籌組「東南美術協會」、「中部美展」,「春 秋畫會」、「中部水彩畫會」等。此時他似乎完全脫離了水彩,而全身投入油畫創作之中,曾應台北市立美術館之邀於1984年舉辦80回顧展。
李澤藩(1906-1981):
新竹市人。1921年考進台北師範學校,受到石川欽一郎的教導,開始走上藝術生涯。1923年,他的「夕陽」參加「台灣水彩畫會」會員展獲得獎狀,對他鼓勵很大。師範學校畢業後,曾擔任小學教師十年,戰後任新竹新範學校(後來升為新竹師範學院)美術老師,1956年開始,國立師大美術系兼任講師及藝專美術科兼任副教授,嚴格地說他在戰後畫壇上比較活躍。
雖然他曾經受到石川的啟蒙而成為畫家,然而他的畫風受到石川老師的影響殊少。因為他走的是完全不透明的水彩畫法,看他的水彩畫往往如同看一幅油畫那樣,也因此用色比較深厚。1973年從新竹師專退休,也辭掉藝專、師大的兼職,開始到世界各地旅行寫生。1989年逝世,遺留到後代作品頗豐。
楊三郎(1907-1995):
台北縣網溪人,1922年赴日研修,1924年入關西美術院,住在京都學畫前後七年,其間,作品入選於1927年「台展」與1929年的日本「關西美展」,使他信心百倍。1929年「台展」榮獲特選,奠定了在台灣畫壇上的地位。
1931年返台,繼續創作,可是,不久他的作品擬參加第五屆「台展」,卻意外地落選,使他痛下再赴外國深造的決心,翌年便赴法國遊學。他旅居法國兩年,收穫甚豐,而且他的「塞納河畔」一作,竟入選於1933的法國秋季沙龍展。1953年返台後,在台灣畫壇上的聲譽更加隆昌。
他對於美術運動至為熱心,他是早期的「赤島社」十三個創始會員之一,當「赤島社」改組而演變成「台陽美術協會」時,他亦參與籌組工作。李梅樹擔任國立藝專美術科主任期間,他應聘兼任教授。筆者主持文化大學美術系時亦聘為兼任油畫教授,及至1974年,筆者辭去系主任,他也同時辭掉兼任職位,專心於繪畫。1995年病逝,享年89歲。
李石樵(1908-1995):
台北縣泰山人,1924年入台北師範學校,受到石川欽一郎的啟蒙而開始走上美術之途,1929年「台展」創立。此時,他係師範五年級學生,以「台北橋」水彩畫一作入選,得到很大鼓勵,不過,他真正的學畫還是到日本以後才開始。1929年初他輟學前往東京,當年卻意外地沒有考上東京美術學校,理應立刻返台,繼續完成學業並履行師範生必須當小學教師五年的義務,否則要賠償過去五年肄業期間的學費與生活津貼,為數龐大,最後透過石川老師從中奔跑,才象徵性地繳了少數金額作賠償,解決了這個難題。
李氏第一次沒有考上,第二年依然名落孫山,到了第三次(1931年)才如願以償,不過,1930年他的一幅十二號大的油畫「編織少女」在「台展」中獲得「台日獎」,無疑地給失意中的他很大的安慰。在東京美術學校期間,他一方面接受岡田三郎助教授的指導,餘暇亦接受吉村芳松的教導。當他在美術學校四年級時,作品入選「帝展」,是年二十四歲,嗣後連續入選三次,1934年被推薦為「帝展」「免審查出品」,是一 種相當難得的榮譽。
關於他的青年到中年間的畫風,有人曾經把他與老師吉村的畫 風相提並論,然而筆者卻認為他雖曾跟吉村芳松學習過,但畢竟受岡田三郎助的影響較深,而早期畫風寫實,到戰後他住新生南路期間,似乎傾向於法國納比派波拿爾(Pierre Bonnard, 1867-1947)的明快色調為主。可是,中年後從1955年左右開始,嘗試立體派及其他前衛畫風十多年,然而無法再邁進,從1980年代又回到較為寫實風格。
他是「赤島社」及「台陽美術協會」創始會員之一,1963年起任師大美術系副教授,1965-1968曾任國立藝專美工科兼任教授。教素描課。大約從1975年左右退出「台陽」,1974年師大退休後即旅居美國,偶而歸來開畫展。1995年病逝於美國紐約雪城,享年88歲。
劉啟祥(1909-1998):
台南縣柳營人,1923年赴日,先入青山學院中學部,畢業後 1927年考進東京文化學院西畫科,頗受二科會系統的石井柏亭與有島生馬等名家的栽培。三年級時,作品入選民間美術團體「二科會」的公募展。1932年返台,即在台北市舉行第一 次個展,同年其恩師有島生馬適巧來台,在其鼓勵下赴法。在巴黎五年,大多時間都到羅浮宮美術館臨摹馬奈、塞尚、柯洛、雷諾等名家大作。
1933年他的作品「紅衣女郎」入選秋季沙龍展。1935年由法國轉往日本,開留歐作品展,然後才回台。1939年 他的作品再度入選「二科展」,並榮獲「二科獎」,又被推薦為「會友」。戰後,其創作停滯過一段時期,但自1970年以 後,又開始勤於畫作,前後三次在台北舉開個展。其畫風以淡雅樸素的色調取勝。戰前戰後始終一貫;只是筆調粗獷,有時令人有尚未完成的錯覺。1998年逝於高雄縣小坪頂的家中,享年90歲。
陳清汾(1913-1987):
台北人,是大稻埕富商茶葉大亨陳天來之子,小學畢業後即赴 日留學,中學畢業後,進入關西美術院,課外跟隨有島生馬學 習。1928年畢業那一年,即赴法國繼續進修,前後住了五年,其間作品入選法國秋季沙龍展,回國後雖然繼續作畫,甚至於作品入選日本「二科展」,甚受畫壇矚目,也是台陽會員,可惜戰後專心經商,致使作品逐漸減少,甚至於1960年代起幾乎完全封筆的地步。其筆調介在後期印象派與野獸派之 間,然而色調卻非常調和而優美。
在日治時期台灣的西洋畫家,除了上述非常活躍的九位(其他畫家在前文已經分別介紹過)以外還有:葉火城(1908- 1993)、吳棟材(1910-1981)、陳德旺(1909-1985)、蘇秋東(1911-)、洪瑞麟(1912-1997)、鄭世璠(1915-2006)、陳春德(1915-1947)、陳英聲等人,也曾多次入選過「台展」或「府展」,其中有的還榮獲過特選,然而因篇幅所限,無法一一就其畫歷或畫風詳細介紹為憾。至於東洋畫係中堅畫家前面已提過的幾位以外,尚有:
林之助(1917-):
台中大雅鄉人,日本帝國美術學校東洋畫科畢業,跟隨奧村土 牛、山口蓬春、川崎小虎、小林巢居等名師習畫。之後再進兒玉希望畫塾繼續研究。1941年由日返台,在台積極參與美術活動,戰後應聘至台中師範任教。他對膠彩畫的傳習不遺餘力,1977年將「東洋畫」更名為「膠彩畫」,並成立「台灣膠彩畫協會」,全台畫膠彩的畫家們又聚集起來,開始積極的作畫。戰後曾任全省美展評審多屆,中部美術協會理事長的要職。退休後遷居美國,偶而回國。
郭雪湖(1908-):
台北大稻埕人,他自小喜愛塗鴉,在日新公學校就讀時,幸運遇到喜愛繪事的陳英聲老師,從3年級到6年級(1920-1923)皆隨從他學習寫生,奠定其從事創作的興趣。公學校畢業後,繼續臨摹古畫。
十六歲時由母親帶引拜蔡雪溪為師,入「雪溪館」習藝。由蔡師取名「雪湖」,教授其描繪觀音、關公等民間信仰神像及裱褙的技藝,開導了郭雪湖走向藝術之大路。第一屆「台展」東洋畫部入選的居然是三個默默無名的台灣年輕人林玉山、陳進與郭雪湖,一夕成名,「台展三少年」的美名不脛而走。影響郭雪湖一生最重要的人物是鄉原古統,事故在「台展」中有過出色表現。戰後時局動盪不安。遠赴美國繼續在彼邦創作,晚年偶而回來開畫展,過著悠悠哉哉生活。
陳慧坤(1907-):
台中縣龍井人,1928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師範科,畢業後1934年任州立臺中商業學校兼任教員,1938年任臺中市新高公學校(現今太平國小)教師。戰後任臺中第一女中教員,1947年任省立臺灣師範學院美術系講師,嗣後升任副教授,教授,1977年退休,1986年舉行80歲個展,1995年舉行90歲個展,1999年獲「文馨獎」。
陳敬輝(1910-1968):
陳敬輝原為牧師郭水龍之子,自襁褓時過繼給陳姓牧師當兒子。幼年時隨陳牧師東渡日本,此後就居住在東京,直到學業完成。之後進入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學習東洋畫,接受完整的學院美術教育。1932(昭和7年)學成返台後,就回到教會創辦的淡水女學院和淡水中學任教。其作品上線條,餘韻嫋嫋,詩情橫溢,早在他返台前兩年(1930),以畫作「女」入選第四屆台展。自1932年返台後,獲選台展和府展,達十次之多,並獲兩次特選,獲頒「台日獎」和最高榮譽的「推薦」。1932年成為日治時代極具聲望的栴檀社會員,1933年與呂鐵州、林玉山、郭雪湖等人創設「六硯會」,並於台日報社舉辦畫展,戰後任省展評審多屆。
陳敬輝為人寡居,恬淡無慾,與世無爭。居家時頗重日本式禮數:對待學生極具愛心與耐心。戰前高足林玉珠,以待字之年連續入選台展與府展計四次,一時傳為美談。妻子春子夫人,性情溫順,早他三年過逝,未育有子女。1966年筆者敦請他擔任國立藝專(現臺藝大)美工科之兼任副教授,擔任素描課,可惜1967年底即罹患「肌肉無力症」,但他仍繼續到課堂教學,直到過逝前數日仍然到校,筆者發現他正在由學生扶助其右手修改畫作,大為感動,勸其休息未果;當其病危時,全班學生自動排班日夜看護,1968年6月16日病逝於台北馬 偕醫院,享年5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