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用】法隆寺的金石文(中文翻譯)1

金堂藥師像銘文的疑問

在對諸多寺院的創立歷史進行考察的過程中,我們已經研究過數種金石文。基於此,現在針對法隆寺傳世的若干金石文進行探討。

首先,來考察金堂藥師如來坐像的光背銘文:

池邊大宮治天下天皇大御身勞賜時歳 

次丙午年召於大王天皇与太子而誓願賜我大

御病太平欲坐故将造寺薬師像作仕奉詔然

当時崩賜造不堪者小治田大宮治天下大王天

皇及東宮聖王大命受賜而歳次丁卯年仕奉

目前,對這段銘文的確切訓讀仍未完全確定(訓讀方式可參見本書第三章)。在分析金石文時,需要關注書風、文體、語句以及內容等諸多方面,因此,我們將依序對藥師像銘文進行詳盡的探討。

若將藥師像銘文的書風,與年代相近的金堂釋迦三尊像銘文或寶藏中具有「戊子年銘」的小型釋迦三尊像銘文相比,藥師像銘文顯得較為新穎,與《金剛場陀羅尼經》(內有丙戌年〔686年〕紀錄)中的書風更為接近,顯示其具有相同時代的書寫特徵。

由於現存於日本的古代金石文極為稀少,因此在探討其書風時,有必要參考中國書法的演變趨勢。中國書法在早期使用橫扁的字形,隋唐時期則逐漸轉變為縱長、筆畫舒展的風格。同樣的變化亦可見於日本,而藥師像銘文已經展現出縱長書風的特徵,因此可推測其受到了隋唐書風的影響。

其次從文體來看,藥師像銘文與古市野中寺的彌勒半跏思惟像台座銘文(丙寅年,666年)相近。關於野中寺彌勒像的年代,學界並無太大爭議,而其銘文的文體在敬語表達與語序方面,反映了典型的白鳳時期特徵。

例如,藥師像銘文中「大御病太平欲坐故」一句,若加以訓讀,可作:「オホミヤマヒタヒラカナラメトオモホシマスガユエニ」(因天皇身患重病,希望能得以康復),其語序與典型的漢文語法不同,而是符合日語的敬語用法。

江戶時代對《古事記》的研究認為,早期的日本文獻是漢文與日語混合的文體,隨後漢文寫法才逐漸固定。然而,現代研究則認為,最初的文獻是以漢文風格書寫,隨著日本人對漢文的掌握越發熟練,才逐步發展出更具日語特色的書寫方式。

語句與內容

在第三點關於語句的分析中,銘文中出現了「天皇」、「聖王」、「藥師像」等詞彙,有關這些詞的疑問。

首先是「天皇」一詞的使用。這個稱號在日本究竟從何時開始被採用,至今仍是歷史學界爭論的焦點之一。

從中國歷史文獻的記載來看,皇帝自稱「天皇」的例子較晚,最早可見於唐高宗咸亨五年(674年):

皇帝稱天皇,皇后稱天后。

然而,法隆寺藥師像的銘文年代比這一記載還要早七十年,因此「天皇」一詞在該銘文中的出現,似乎無法與中國的用例直接聯繫起來。

另一方面,在日本最早確切使用「天皇」稱號的例證,來自野中寺彌勒像銘文,其中提到「中宮天皇」。然而,「天皇」一詞究竟從何時開始被正式使用,仍無法確定。

《隋書·倭國傳》記載,隋文帝開皇二十年(600年)倭國派遣使節入隋,當時記載倭王的姓名如下:

倭王姓阿每(アマ),字多利思比孤(タリシヒコ)。

這說明當時日本可能使用「アマタリシヒコ」這樣的稱號來指代君主。此外,在大業三年(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年),倭國向隋煬帝進貢,並在國書中使用「日出處天子」,這一稱號激怒了隋煬帝。由此可推測,「天皇」這一稱號很可能是在這段時期前後逐漸開始被使用的。

然而,《隋書》中並未記載日本開始使用「天皇」稱號的具體時期。《日本書紀》雖未記錄607年倭國遣隋國書的內容,但在描述隋使裴世清返國時,提及了一封獻給隋皇帝的國書,其中寫道:

東天皇敬白西皇帝

這樣的表述,似乎暗示了天皇號的使用與對隋外交有關。然而,由於《日本書紀》在編纂過程中可能對文字進行過改寫,因此,僅憑此記錄無法得出確切的結論。

目前學界對於「天皇」稱號的起源,一種認為該稱號出現在大化改新(645年)之後,另一種則主張其早在推古天皇(592–628年)時期便已經使用。至今,這一問題仍未能確定,相關討論仍在持續。

近年的研究趨勢,主要圍繞「天皇」稱號的起源展開。關於這一問題,《思想》雜誌曾相繼刊載了三篇相關論文,探討「天皇」稱呼的來源。

第一篇是栗原朋信的〈東亞史視角下天皇稱呼的成立〉(《思想》627期)。栗原氏指出,在東漢《周禮注》中,天界的至高存在被表述為:

昊天上帝 = 皇帝 = 天皇大帝

據此,他認為日本的「天皇」號源自這一傳統。此外,他還提出,該稱號最初可能是在百濟作為對日本君主的敬稱,然後才傳入日本自身的政治體系中。

第二篇是福永光司的〈天皇、紫宮與真人——中國古代的神道〉(《思想》637期)。福永氏認為,「天皇」一詞源於中國古代神道,即道教。他指出,在五世紀末至六世紀前期的道教人士陶弘景的著作中,曾提及天皇、紫宮、真人等概念,因此,他推測日本「天皇」的稱號可能受到了道教的影響。然而,日本古代社會是否真正受到道教如此深遠的影響,仍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第三篇論文是宮崎市定的〈關於「天皇」稱號的由來〉(《思想》646期)。宮崎氏批評福永光司的道教影響說,認為道教對日本的影響有限,因此應從其他角度進行考察。他指出,在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北方遊牧民族間曾使用「天王」作為君主稱號,這一稱號的地位略低於「皇帝」。宮崎氏認為,日本受到了這一稱號的影響,最終將其發展為「天皇」,而這一變化可能發生在推古朝(592–628年)時期。

綜上所述,儒教、道教、以及北方遊牧民族的政治習俗等不同來源,都被提出為「天皇」稱號的潛在起源。然而,這些假說仍然缺乏決定性的證據,尚不足以得出明確結論。在「天皇」稱號的由來尚未確定的情況下,要進一步探討其在日本何時開始使用,仍然存在諸多難題。

例如,福山敏男氏便持懷疑態度。他認為,出現在藥師像銘文中的「天皇」一詞,並不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因此明確表示對此表示質疑。他的立場是,既然「天皇」這一稱號本身的歷史尚未釐清,那麼,對於涉及該稱號的金石文,如藥師像銘文等,也應持審慎態度。這種觀點無疑具有參考價值,但在進一步深入研究之前,關於「天皇」稱號的起源及其出現的時間,仍難以得出確定的結論。

(翻譯自志水正司,《古代寺院の成立》,東京:六興出版,1979,原文來源。用ChatGPT翻譯並部分人工調整)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