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納粹的題材拍得似乎差不多了,連希特勒被炸死這種拍爽的片子都出現,想必是腸枯思竭了,才去拍一個相較於眾所周知的二戰戰史、猶太人迫害以外,少為人知的「藝術品落難記」。

台灣人大概少有人知,希特勒在投入政治之前,其實是一位潦倒的街頭藝術家。據說他小時候成績不好,只對繪畫有興趣,但他報考奧地利藝術學院時不被錄取,只好滯留在維也納,在街頭販賣他所畫的風景畫轉取零星的費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徵召入伍。所以說,希特勒在近代的政治領袖當中,是少見有藝術背景的人。他的藝術背景塑造出納粹德國獨特的權力美學,比如納粹的符號是年代悠久的「卍」字,德軍的徽章、軍旗、儀仗都模仿羅馬帝國,表現出德國想要像羅馬帝國那樣統一歐洲的野心。他的都市改造計畫也相當著名,中軸線、巍峨的圓頂、不成比例的巨大建築物,完全展現出希特勒偏愛的古典美學。但他當然不只如此,在他的規劃下,歐洲所有古典藝術的精華都要聚集在柏林,柏林將會成為歐洲古典文明唯一的象徵。所以他有計畫的搜刮被佔領地區的藝術精品,放在他的「元首博物館」裡。

這部片子一開始,就是喬治克隆尼所扮演的美國畫家向軍方陳述搶救藝術品的重要。這裡有個容易忽略的細節,雖然整部片是在說美國人幫助歐洲找回被德軍劫掠的藝術品,但美軍一開始也是破壞者,比如轟炸當時敵對的義大利。當然,這部分電影裡只是輕描淡寫,而「美國是歐洲文明的保護者」這個意象,則被不斷凸顯。劇中人物不僅要從德軍手中搶救藝術品,更要從另一個盟國─蘇俄手中搶救藝術品,因為蘇俄會把藝術品佔為己有。相較之下,美國人不僅為了保護歐洲文明無怨無悔,甚至不佔為己有,一一如數歸還,有著無比神聖的光輝。而且此片又刻意帶入猶太人議題,談到德軍搶走的藝術品多為猶太人所有,因為德軍佔領的地區,猶太人持有藝術品被視為犯法。麥特戴蒙在巴黎看到滿坑滿谷的豪華家具與擺設,透過凱特布蘭琪的嘴,淡淡的說出這些全是猶太人的。甚至到片子快結束了,喬治克隆尼仍忍不住對著飾演納粹軍的演員叨叨不休的提到猶太人。

這部片子大牌雲集,可惜有點大材小用,比如飾演幫德軍管理藝術品的秘書凱特布蘭琪,其戲份意外的扁平,唯一的可說嘴的大概只有她一口饒富特色的法國口音。更意外的是麥特戴蒙,居然也一樣的扁平,致使他的戲份雖多,我唯一有印象的只有他極不標準的法語。而他所扮演的角色除了拿到一本藏在新天鵝堡的藝術品清單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貢獻,片中完全付之闕如。但這可能也是歷史的侷限,畢竟搶救藝術品的工作本來就比較不為人在意,正如片中演出的一幕,他們辛苦找到的藝術品乏人問津,但無意間發現的德國儲備黃金就當成頭條新聞處理,還勞動歐洲戰區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出來,算是對本片內容的自嘲。

說起搶救藝術品,其實故宮有著毫不遜色的「文物大遷移」故事,如果這段歷史可以拍成電影,應該是很有戲劇張力的。不過要拍故宮文物大遷移,有幾點難處,經費龐大自不用論,抗戰期間的中國大後方,不要說戰爭場面,就是考證當時的狀態,就得費上很大工夫。但這技術面的問題還算好解決,還有政治面的問題,故宮文物遷移的故事,勢必得兩岸合拍,前面因為躲日本人而遷移這段還算好處理,後面因為國共內戰,有一部分文物來到台灣,若要拍攝這段歷史,勢必要處理意識形態的調性,究竟中國國民黨是在保衛國寶,還是在盜竊國寶,想來這絕不會是台灣方面可以左右的。而若交由中共處理,基於目前國共交好的狀態,大概連碰都不會想碰,或是花大錢拍出奇怪的四不像。但這段歷史若是可以拍攝出來,應該相當精采,只能期待有心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