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理交換期間只去了一次參考館,說起來很不應該。這次看的是日本考古文物。
日本出土許多繩紋時期的土偶,與世界各地出土早期文明的人偶在形象上有相似度。不過有關土偶的用途,說法很多,因為許多出土的土偶有人為刻意破壞的痕跡,認為應該是當作某種替身除厄所用的儀式物品,也有認為是保佑生產、女神信仰、護身符等說法。一般較為外國人所知的是所謂的「遮光器土偶」,土偶的面部像是雙眼的圓形形象中有一條橫線,看起來很像是愛斯基摩人為了保護眼睛所配戴的遮光眼鏡,但還有很多種造型,比如天理參考館展出有明確臉的形象的土偶。
遮光器土偶殘餘頭部。
銅鐸據說是彌生時期所製造的鐘形青銅器,不過實際的用途難以確定,可能是作為樂器之用,上方的孔洞可能是方便懸掛,有認為是這類青銅器是從中國經由朝鮮半島引入日本,在日本獨立發展而成。因為銅鐸出土的地點多集中在關西近畿一帶,因此有「銅鐸文化圈」一說。
銅鐸出土的地點,也與青銅武器出土的地點有重和之處。
埴輪(はにわ)是日本古墳時代特有的器物,一般是素燒的粗陶器,被認為帶有祭祀與除魔的性質,時常伴隨古墳出土,斷代一般在3-6世紀。
埴輪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稱「圓筒埴輪」,出土時通常是沿著一個區域排列,像圍欄一樣。另一種稱「形象埴輪」,就是用泥土捏塑出各種具像物體,比如人物、牲畜、房子、船等,藉由這些形象埴輪,可以相當程度理解當時日本人的生活樣態。
日本學者推測,埴輪的功能可能是用來進行送葬儀式的物品,圓筒埴輪像是在分別某種聖俗空間的依據,而形象埴輪則像是在還原墓主生前的居住環境等。由於埴輪通常在古墳出土,所以應該是身分高貴的人物才可以擁有,有些埴輪也被認為可以彰顯墓主身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