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男、戴明德,《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嘉義地區》,台北:日創社,2003。
四、主要攝影家
(1)郭文楙(1923-2004)
郭文楙生於嘉義縣溪口鄉,居住嘉義市,專長攝影,日治時期於台北工專畢業。第25屆「省展」攝影類第1名。1972年中國攝影學會國際影展金牌獎1977年汶萊攝影學會國際影展金牌獎...等等。歷經 「全國美展」、「全省美展」、1985年高雄市「當代藝術家美展」、1990年省立美術館攝影邀請展、海峽兩岸藝術攝影邀請展、1995年中國攝影百年聯展、1996年紀念郎靜山大師攝影聯展、省立美術館「全省美展40年回顧展」,省立美術館「全省美展50回顧展」、國立台南社教館「2001年名家攝影大展」等邀請大展。又參與「荷塘心境─郭文楙、黃天成攝影雙人展」(1997台北市、高雄市,1998台中市、台南市)、「無界影展」(1995、1997、1999嘉義市文化中心)等聯展。個展有「郭文楙70回顧展」於嘉義市文化中心、「花情花意」攝影展於省立美術館及嘉義市二二八紀念館、「心象攝影個展」於嘉義市。出版《郭文70回顧展攝影集》。作品典藏於省立美術館、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嘉義市立文化中心、高雄市立美術館等。任「全省美展」、國際影展等評審委員。並獲國際影藝聯盟藝術會士、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碩學會士、中華攝影家學會高級會士、台灣攝影學會博學會士等榮銜。2000年行政院文建會頒資深文化人獎,2001年列入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嘉義藝文名人》。
郭文楙攝影風格:歷經傳統的洗鍊到蛻變,由嚴謹到自我直覺反射,對自然人文的感動,以極簡又精準的表現手法,透過優美的光度質感,將感情植入影像產生真實的對話。經常顛覆既成格律,不斷打破傳統形式。抽象、內斂、隱喻是其攝影風格特色,造形單純,手法自由,如老莊「無為」的心態,隨心所欲,將男歡女愛與情慾本性以近於抽象暗喻的轉化,使攝影意境能像繪畫般從傳統形式脫穎而出。近年雖較少出品,但在鑑賞的投入及自我省思更為嚴謹。郭文楙簡居嘉女附近陋巷,在攝影耗費掉的開銷,足以購買高樓安居,但老攝影師卻樂於付出任何代價投入自己崇尙的攝影藝術,終而不悔。其堅毅執著與傲骨氣節,可在影像簡捷造形和圖像化約的韻味中閱讀得到。
(2)歐陽文(1924-2012)
歐陽文生於嘉義市,專長攝影、油畫,1943年東京第二早稻田高等學院文科畢業,拜陳澄波為師學油畫。因會參與二二八事件被捕,監禁於火燒島(今綠島),停下畫筆繪畫,反而在特殊情境,拍下不朽的綠島居民的風景民情人物。
舉行個展「歐陽文寫真展—紀念228」於台北南 畫廊、「歐陽文攝影油畫展」於嘉義市文化中心、「屠殺後的重生─油畫展」於台中倍巧連入影視公司、2001年「勇敢的台灣人—歐陽文攝影油畫展」於 嘉義市文化局。參展第一至三屆的「省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回顧與省思二二八美展」、1997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悲情昇華二二八美展」、1999年台北市美術館「歷史現場與圖像二二八美展」、「玉山運動藝術展」於龍門畫廊、「2000年嘉義二二八美展」、「悲慟中的堅毅與昇華」等美展。作品為國立台灣藝術館,嘉義市文化局典藏。曾任中國文化學院,中國工商專校兼任講師。
回顧歐陽文的創作歷程,猶如台灣近代史變遷的筆記手稿。其自述中寫著:「二二八事件改變了我的人生,如果沒有發生二二八,也許我還住在文化氣息濃厚的家鄉嘉義,而不會流浪他鄉,也不會為軍事戒嚴統治下停筆四十多年。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沒有思想言論的自由,更別談到創作。出獄之後不可能再提筆作畫,當時白色恐怖的獨裁政權,隨時有情治人員在監視,隨便畫幾筆,都會給情治人員叫去問話。一個繪畫工作者不能畫是多麼痛苦、難過,連畫展多不去看,怕看了就想畫又不能畫。...解嚴之後受到好友張義雄兄的鼓勵,重拾畫筆,中斷四十年的繪畫創作,思想進步了,技法卻退步了,腦裡想的手都不聽話了,必須更加磨練四十多年銹鈍的筆刀。...在軍事管制下嚴禁攝影的島上,不顧被發現即會槍斃的危險偷拍,這種舉動現在回想起來是幾近瘋狂。」為藝術冒險也記錄下不朽的綠島早期生民圖像,荒謬的生命傳奇,有如針孔攝影般無意識地將繪畫與攝影為苦難時代留下歷史的見證。
(3)劉錦春(1931-)
劉錦春生於嘉義縣大林,畢業於大同商專,任台糖公司大林糖廠、攝影研究社社長,中華藝術家攝影學會理事、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嘉義市攝影學會榮銜審查委員,北迴攝影學會榮銜審查委員。榮銜有中國攝影學會博學會士、中華藝術攝影家學會高級會士、美國紐約攝影學會博學會士。作品曾獲第10屆「全國美展」攝影類優選獎、第56屆「省展」攝影類第1名、第16屆日本Pentax年鑑銅賞及第1、2屆「桃城美展」攝影類第2名。1996年起參加「無界影展攝影聯展」4次。1997年舉辦「花影攝影個展」,出版《自然與花攝影集》。作品為國立美術館典藏。
劉錦春的攝影質地纖細有緻,自然景物皆有傑出表現。他在〈從事攝影拍攝的時代腳步〉中自述:「投入攝影已有三十多年,在早期的黑白攝影時代,喜愛寫實攝影(Snap shop),在那時期,自己擁有簡陋的暗房,暗房的沖放熟能生巧,創作探索中提升了攝影技術。進入了色彩時期,我喜歡使用幻燈片拍攝自然生態作品,當初沒有接頭(Reversed lens),只能用放大鏡片(close up lens)、近接環(Extension Tube)偶爾應用倒接鏡頭(Reversed lens)及蛇腹(Bellows)來滿足近接攝影的樂趣。直到近接鏡頭出現後,我對近接攝影才真正的發揮。」從科技生產的工具對微生動物的生活動態的觀察,記錄其細微行為,發現生命中隱含著難以理解的奧祕,利用近接攝影的技術表達屬於自己內心欲探求之視覺面相。
(4)賴澄茂(1932-2024)
賴澄茂生於嘉義市,任職中國電視公司駐嘉義地區攝影記者,16歲時因其父熱愛攝影送其一台德國相機,而迷上攝影藝術。從台灣鄉土田野開始,四處獵取精彩鏡頭。因工作的機緣及狂熱,從本土拍到國際,從寒帶拍到熱帶,茂密的花草濃蔭及寒霜雪地的疏林都會在鏡頭中留下記錄。
因長時期的自我淬煉,偶有參展與比賽,作品獲第5屆嘉義市「桃城美展」攝影類第2名,近來較多個展活動,分別於嘉義縣立文化中心「梅嶺美術館」和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展出。為了推動攝影與同好,出版《山海底呼喚—影像詩畫集》和《賴澄茂攝影選集》,是他在世界各國旅遊留下的可貴鏡頭。攝影的理念,始終相信美是素樸生活最深的寫照。相信其實的刻劃,必能在時代中成為烙印。
(5)吳振義(1934-)
吳振義生於嘉義市,曾任台灣省攝影學會副理事長、顧問;嘉義市、縣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中國國際影展主席、評審委員。受聘為「全國美展」、「全省美展」、「高雄市美展」、「南瀛美展」等評審委員。會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博學榮銜,作品獲中興文藝協會「攝影類」文藝獎及世界各國國際影展金、銀、銅、獎狀。
作品風格特色,以人體之肢體美感作深入的研究,有個人獨特之語彙。構圖常有令人驚奇之表現及明亮清新的語法,有時也以撕裂組合或蒙太奇之超現實意境,將畫面帶入更深更遠的想像世界。
(6)洪裕翔(1937-)
洪裕翔(原名洪達雄)生於台南縣,專長攝影,嘉義高工補校畢業,1960年會任職中國廣播公司民雄發射組副工程師至1997年退休,嘉義市攝影學會博學會士,嘉義市地方美展評審委員,雲林攝影學會評審委員。參加國際影展獲金、銀、銅牌獎,獲香港國際影展金像獎多次、「省展」入選與得獎多次、嘉義市第5屆「桃城美展」第1名。參與1987年西班牙(配合巴塞隆納世運會)舉辦的「國際影展回顧展」。1986年至1995年多次參展嘉義縣、市美展。
(7)吳志宏(1939-)
吳志宏生於嘉義市,作品獲獎:1976年「祖與孫」「省展」第1名、1986年「享福」台北市立美術館 永久典藏、1987年「晨操」高市美展第2名、2000年「冬天」嘉義市「桃城美展」第3名。他的攝影風格強調人文關懷及人與自然的節奏關係,經常以逆光來彰顯人物在自然中的強韌生命力。
(8)黃天成(1951-)
黃天成生於南投縣魚池鄉,居住嘉義市,擅長荷花彩墨拍攝。攝影作品獲獎有:「步入幸福之門」第36屆「省展」第3名、「祖孫樂」第10屆「全國美展」 第2名、「野渡無人舟自横」第11屆「全國美展」第3名、「夢幻之旅」第43屆「省展」第1名、「滿」文建會「1991工藝與現代生活」首獎、「孤寂」第3屆「桃城美展」第1名、「懷古幽情」第7屆「桃城美展」第2名、「田園交響曲」大墩美展第2名。參加「1985年當代美術大展」、1996年「郭文楙、黃天成─荷塘心境」雙人展、1996年至2000年「無界影展」聯展5次、2001年名家攝影大展於台南社教館等多次展出。1994年「彩墨荷花」攝影個展,並出版《彩墨荷花攝影集》。作品獲國立台灣藝術館、省立美術館、嘉義市文化中心等收藏。現任教國立嘉義大學農藝系副教授,曾任國立嘉義農專攝影社指導老師、雲林縣政府美術家聯展評審委員、嘉義縣文化局展覽審查委員。
雖是出生於南投,但其精彩的攝影人生大半在嘉義。其暗房技法對入門和進階攝影的年青學子都有深遠的影響。作品色調飽和,流暢生動的色階與氣韻,吸引觀眾的眼睛。黃天成在蓮花池畔苦耕數年,在他完美的鏡頭取景,枯枝殘葉也化成抒情的史詩,兼具寫實與抽象的表現,對鳥類的拍攝有其深厚的功力,尤其是「白鷺鷥系列」的的作品,結構舖陳可謂「美感造化之極至」。
(9)陳振崑(1952-)
陳振崑生於嘉義市,喜歡山川水色,長期拍攝台灣山岳林蔭、雲海的多變與山氣的空靈流動,將台灣濕潤氣候與自然萬象變化的本質表現無遺,對於台灣山岳主題的攝影,在光影質素的講究、構圖的取捨有其個人風格。不辭辛勞,跋山涉水,冒險投入,對土地關懷以鏡頭直接參與。
曾獲台灣省攝影學會博學會士,中國攝影學會碩學會士,英國皇家影學會碩學會士等榮銜。作品得過南非國際影展金牌獎、菲律賓國際影展MCE特別獎、阿根廷國際影展金牌獎、全省美展多次優選獎。
(10)林錦德(1955-)
林錦德生於嘉義市,攝影作品會獲高雄市第10、11屆美展第1名,第7屆「南瀛美展」優選獎、佳作獎,第14屆「全國美展」入選,第4屆「桃城美展」優選獎。聯展有1995年第1屆「無界攝影聯展」、1997年第2屆「無界攝影聯展」於嘉義市立文化中心、2001年名家攝影大展於台南社教館。作品「炊煙」「羌族風情」二幅獲高雄市美術館典藏。
林錦德的黑白照片,深厚的暗房技巧,對台灣老房子的細膩光影捕捉,十分感人。在人物的刻畫上,鏡頭緊緊扣住被捕捉者的刺點神韻,將人性和生命本質透過鏡頭展現出無比的張力。林錦德以攝影為業,更愛旅行攝影,行跡縱橫南北,天涯若比鄰,隨時起飛,歷經許多不同風情的國度。
(11)汪義圭(1956-)
汪義圭生於台南縣,現居嘉義市,專長荷花、風景攝影。會獲嘉義市攝影學會博學會士,台灣省旅遊攝影學會博學會士、中國攝影學會碩學會士等榮銜。作品獲1987年「美國WICHITA國際影展」藍帶獎、「嘉義市影展」銅牌獎兩次、「第29屆中華民國國際影展」金牌獎、「第6屆南瀛美展」佳作、「第10屆高雄市美展」第2名,作品「衝」由「高美館」典藏。參與第1屆至第4屆「無界影展」,並推動地方攝影活動。在荷花的拍攝上,長期投入晨昏色度的研究,將複雜的荷田,以單純的結構,仰角表現出孤高聳立的高潔性格,擬人化隱喻花的特質。在南台灣的陽光下,在驕陽下痛快地記錄著季節晨午時間變化下的荷花。對於風景,他以詳實的觀察,平實有致的陳述單純的景物變化。
戰後因二二八事件及後來的戒嚴,影響藝術家心靈的感受面是禁錮的,在政治上解嚴之前, 嘉義美術創作所描繪的題材大多是鄉村的景物及針對升學與競賽而訓練的基礎技巧,不然就是沒有意識型態的寫生畫、半具象的繪畫,美術的表現大體呈現出世的畫風,致力於技法上的磨練,及美學原理的探研,長年遵照前輩的指導朝競賽得獎的目標追求。在應用美術方面,政令宣導的壁報大都以效忠國家,服膺政治之題材表達,個人的意識表現不可稍加踰越。此時期的畫家,由於注重技術的磨練,作品功夫顯得較嚴謹而紮實。1970年代以後,本地創作者及學院畢業返鄉任教的美術家,或間接從畫冊中學習或受教於學院的教授,接觸到西洋繪畫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抽象派、超現實主義的觀念。在繪畫形式上有較多元表現,如陳哲、黃照芳半具象構成;楊勝雄、李伯男、陳慶夥超現實畫風;戴明德的抽象畫;陳介一的新表現等使嘉義繪畫發展向度更加寬廣。
這個時代,美術的追求大體可歸結為下列幾個方向:(一)以競賽為目標,從私人傳授獲得紮實的描繪工夫。(二)以升學為目標,奠定了學院繪畫的基礎。(三)藉著對外交流與全國美術接軌。(四)藉在地展覽延續社會美育的傳播,建設和諧的社會。藝術「潛移默化」傳承的功能,在無形中自然延續此地藝術文化的命脈。文化中心成立之前歷經的「傳承」及「播種」藝術的種苗,在雜蕪交錯中掙扎與衝擊,造就了文化中心成立後新的一波藝術活動的成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