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全 / 臺北市立美術館副研究員
《浮雲人生彩筆隨:風采諸羅詹浮雲創作展》,台北:創價文教基金會,2017。
2003年起,台灣創價學會以推介台灣最具貢獻的藝術家 與美術教育家為主軸,籌劃「文化尋根‧建構台灣美術百年史」創價藝文系列展覽,至今已邁向第14 年了。這段期間,已策展了百餘位優秀的藝術創作者的展覽,在全台各個 藝文中心做巡迴展出,不僅受到各地居民喜愛,且深獲當地文化、教育機關單位的認同。2017年春季,創價學會特別規劃南台灣畫壇上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前輩藝術家─詹浮雲的展覽,完整呈現其油畫創作之歷程。
南台灣的高雄地區美術圈,早年在大老級前輩畫家劉啟祥(1910-1989)的投入及用心經營下,成立「高雄美術研究會」(1952),積極培育美術青年,並於1953 年與台南前輩畫家郭柏川(1901-1974)和嘉義春萌畫會、青辰畫會共組「台灣南部美術協會(現為「中華民國台灣南部美術協會」,簡稱「南部展」),建立了激勵創作與相互觀摩的平台,深耕南台灣美術的發展,成為驅動台灣美術前進的原動力,可說對高雄地區美術教育的貢獻功不可沒。在劉啟祥運籌帷幄的推動高雄美術發展過程中,嘉惠了許多優秀的美術俊才。而創價藝文展覽除了會策展劉啟祥畫展之外,亦陸續展出陳瑞福(1935-)、劉耿一(1938-)與洪根深(1946-)等高雄地區卓越畫家的展覽。而此次推出的重量級畫家,則是輩份僅次於劉啟祥與張啟華(1910-1987)的詹浮雲,他堪稱當前南台灣美術圈、文化界最具份量和指標性的前輩畫家。
詹浮雲,出生於日據時期人文藝術氣息濃厚,文人雅集、詩社集聚及文藝青年雲集的嘉義。在此環境下,孕育著詹浮雲在文化藝術上的天賦與潛能,除了有母親的鼓勵和培育外,又受到同為嘉義人的陳澄波(1895-1947)與林玉山(1907-2004)兩位台灣第一代國寶級前輩畫家的啟迪,及細心的指導調教,奠定了詹浮雲繪畫的基礎,開啟他藝術創作的道路,邁向嶄新的創作人生。
嘉義孕育了詹浮雲繪畫創作的基底,而1947年後,他寓居高雄,才是開創他繪畫生命歷程的基地。初抵高雄,詹浮雲有著「對藝術愛好之執著,開啟社會美育風氣之信念與理想」,於是先後成立「浮雲畫室」(1949)及「浮雲美術補習班」(1953),利用創作之餘,積極培養愛好美術的人才,提攜後進。這群美術青年當中,有黃惠穆(1926-2010),王五謝(1928-)與呂浮生(1935-)、謝峰生(1938-2009)等人,在詹浮雲的指導下,各個均有優異的表現,在「全省美展」與「台陽展」中,獲獎無數和嶄露頭角,日後成為美術界的中堅,並出任各項美展重要獎項競賽的評審委員。
在教學之外,詹浮雲全心專研繪畫創作,更不斷惕勵自 己多方面嘗試與精進。特別是在光復後,台灣畫壇上的美術舞台,有1946年設置的官辦美展「台灣省美術展覽會」(簡稱「全省美展」或「省展」)民間部分則是成立於 日據時期1934年的「台陽美協展覽會」(簡稱「台陽展」),在南台灣方面,則有1953年由高雄與台南、嘉義的前輩畫家共組的「台灣南部美術協會展覽」(簡稱「南部展」)而參與美術競賽是當時後起之秀跨進畫壇的重要門檻,經 過上述台灣主要展覽獲獎的洗禮,才足以證明個人畫藝的精鍊,進而於美術圈佔有一席之位。
詹浮雲從 1951 年起,積極參與上述各項展覽與競賽,並屢獲獎項,在「省展」部分,他榮獲首獎2次、第二名3次、第三名3次及優選6次,共計14 次,打破其他參與者的獲獎紀錄,使之享有免審查資格,嗣後被聘為審查委員。另在「台陽展」,他連續獲得省教育會獎、台陽獎、峰山獎及4次的佳作獎,優異的成績,使之被推薦為「台陽美術協會」會員。詹浮雲以無比的恆心與毅力,透過競賽來精進畫藝和創作,累積無數的殊榮而取得畫壇重要的地位,這完全是憑藉個人藝術修為受到社會的肯定,其生命奮鬥的歷程,值得時下青年作為學習之模範。
詹浮雲是個勤奮不懈的畫家,甚至不忘前輩陳澄波對他的期待:「台灣畫壇風氣未開,藝術環境亦尚未成熟,如果想走藝術這條路,一定要出國留學,最好是日本,日本的藝術風氣鼎盛,從事繪畫人口多,參考也多。若去日本留學,就要拼『帝展』, 『帝展』入選便會受人肯定。」所以在當時已是台灣畫壇上閃亮菁英的詹浮雲,於1975年,以近「知天命」之齡,仍毅然決然負笈東瀛,進入「光輪美術院研究所」習畫,後再於1980年進入「東光會油畫研究所」,受到榮獲日本最高榮譽「文化勳章」的油畫家森田茂、江藤哲、山本日子士良等名家的指導,專研油畫理論,充實藝術的歷練,擴展他油畫創作的能量與視野。此外,詹浮雲還投入成立於1932年,在日本深具歷史與權威性的油畫團體的「東光展」之競賽。「東光展」均以百號作品參與徵選,每屆計有近2千餘件,競爭堪稱激烈。從 1981 年至1988年,詹浮雲年年入選「東光展」 並於1988 年以描繪古蹟建築為主題的〈城〉一作,榮獲「東光展」的「朝日繪具賞」之殊榮,翌年被推薦成為會友,至1994年正式成為「東光會」會員, 是唯一的外國籍會員,也是台灣籍油畫家在日本油畫界獲得肯定的最佳例證。
赴東瀛深造,拓展藝術眼界,並接受名師指導,體會多方面的創作理念,滋養自身油畫藝術的實力,是陳澄波當時對詹浮雲的勉勵。此外,參與「帝展」競賽,則是詹浮雲創作上的另一項挑戰與目標。日本最高美術權威的展覽會,是於1907年由文部省主辦之「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簡稱「文展」),開啟了「官展」的歷史。1919年「文展」改組,由「帝國美術院」續辦,稱為「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戰後,1946年「官展」再改為「日本美術展覽會」(簡稱「日展」)。因此,詹浮雲參與日本官辦美展時為「日展」。
為了實現參加「日展」的宿願,他更加夜以繼日,孜孜不倦的構思創作。多年宿願及帶著陳澄波的期許,終於在1994年至1997年間,以鄉間民房建築為內容,描繪出〈桂林古屋〉、〈廢屋〉和〈黃昏〉三幅精心力作,連續3次入選「日展」,此項殊榮是繼日據時期的陳澄波、廖繼春、李梅樹及李石樵等前輩畫家,在台灣光復之後第一位獲選日本崇高「官辦美展」的台籍油畫家。這些成就讓詹浮雲享譽日本,還長期活躍於日本畫壇。而台灣報紙爭相報導此獲獎消息詹浮雲亦榮耀了台灣,為南台灣文化界帶來光榮,為地方增 添光彩。為此高雄市政府特別頒發「卓越成就獎」,以表彰他的油畫藝術揚名國際。
台灣前輩畫家的成長過程都是接受日本教育和文化,如有機會留學深造亦多半是赴日,故習於以日文思考和表達。然而台灣光復後,中文取代了日文,這對於受日本教育的前輩畫家們,若不會有接觸漢文的機會,自然在語言上就 會遇到障礙和尷尬的情景,特別是要用中文詮釋或書寫, 更是困難加倍,故能以中文書寫文章者為數甚少,更遑論撰寫藝術評論。然而詹浮雲卻是這少數中的特例,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他幸運地有學習漢文的機會,抱著好學的態度,利用晚間在其伯父君菜先生設置的漢文私塾裡,學習 《論語》、《孟子》、《詩經》、《大學》、《中庸》等漢文典籍。 經由伯父的薰陶,打下漢文的基底,奠定漢文書寫的能力, 使之在畫友同儕間,另兼具一份詩意與文學的才情。
於是,在從事繪畫之餘,詹浮雲又勤於筆耕評鑑畫論,他將對藝術的欣賞、現代藝術的流向、展覽評鑑與南部畫壇的 動向等,均化為篇篇文稿發表於報章媒體上。其文章立意清 新,論述精宏,在當時文化藝術尙未普及的年代,就如暮鼓晨鐘般,對普羅大眾建構了藝術導賞作用,亦給予文化與美術界的發展,提出精闢的論點和建言。簡言之,詹浮雲確實 是開啟台灣藝術評論的先驅者之一。尤其是從第三屆(1955)「南部展」起,經劉啟祥推薦撰寫展覽評論,並陸續在報紙刊登出來,發揮了他文筆書寫的力量,促進「南部展」美術團體,在地方上為市民所認識與瞭解,進而歡喜接觸與欣賞,這對「南部展」的發展,的確是功不可沒。此外,詹浮雲長年積極熱心推展美術協會的會務及展覽事務,故其先後受聘出任總幹事、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職務,以及擔任台灣各項 重要展覽的評審委員、美術館的典藏委員等等,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詹浮雲除了油畫創作之外,其膠彩畫亦有精湛的表現, 兩項均享譽畫壇。在風格上,詹浮雲對於自然風景、人物 和靜物的題材描繪,皆有獨抒性靈之處,其細心取材、用心經營、謹慎布局,且筆筆獨到,有著精彩的詮釋。例如民房古蹟建築的內容,構圖嚴謹繁複,使得畫面的結構更為緊湊,每幅作品的空間感都巧妙表現得深遠又遼闊。尤 其是他對色彩的運用更是大膽,讓每個顏色充分發揮色彩感,且色調層次分明。甚至一般畫家忌用的粉紅色,在詹浮雲的筆下,都能表現得貼切,而能融入整個畫境與色調裡,充分展現了色彩的魅力,更代表著其用色的過人之處。再者,其用筆肯定、精鍊,透過一筆一畫及顏料的堆積, 展現紮實厚重的效果,與整幅嚴謹的構圖,相互輝映,亦流露出詹浮雲慎重的創作態度。
詹浮雲雖已屆高齡,形於外,仍一派紳士風度,注重禮儀禮節,衣著整齊,西裝筆挺,待人恭謹且熱心公益。形於內, 其長年嚴格律己之精神,也如實表現於他的創作態度,形塑於作品的氣質之上,故望重台灣畫壇,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