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討論少子化,一直只在現象上打轉,所謂的「改善」,也不過就是把現有覺得不好的地方,用政府的力量硬性補貼,比如打房、育兒津貼、托育政策之類,基本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概念。但這種治標的方式,終究難以觸碰到少子化的問題核心。諸多經濟狀況或社會發展不如台灣的地方,卻有著比較高的生育率,難道是因為他們的環境比較適合生育嗎?無論是政府政策或是一般人的想法,我認為都無法真正碰觸到少子化的關鍵。

以亞洲來看,從戰後的日本開始,到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韓國、台灣,如今幾乎面臨程度不等的少子化危機,甚至這兩年中國都不得不面對少子化問題。新加坡跟香港面對少子化,採用的方式是積極引進移民,這雖然緩解本地人口少子化的危機,卻也有過去的社會秩序遭到大量新移民(主要是中國移民)稀釋乃至於出現質變的問題。至於其他國家,在無法吸納大量移民的前提下,本地生育率不斷下探,不管祭出什麼措施,成效都很有限。

三胎.jfif

這其實說明,少子化是社會現代化後必然的結果,所以普遍出現在高度現代化的地區,所有人在接受現代價值觀並開始現代化生活後,自然傾向盡量少生養。現代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減少生育的過程。所有治標的補救措施,基本上是徒勞無功,又或者導出其他的問題,比如英國優待未婚生子女,導致很多女性寧願未婚生子,這等於直接將養育子女的經濟成本掛在國家上,家庭更進一步崩解,變成完全的原子化。

現代化拆解傳統的宗教、地域、宗族等有機的團體,就是導致少子化的關鍵,也是人類社會走向脆弱的主因。如果人類不把繁衍後代當成最重要的目標,再怎麼使用外部政策手段,終究徒勞無功。台灣在整個少子化的行列當中,並不是唯一,而是反映整體的趨勢。

要扭轉少子化,無法從外部因素去調整,關鍵還是個人心態。就好像買房,就算房子畸形的貴,但在傳統需要一間房來保障自己的認知下,再怎麼貴的房子,還是會有人去買。所謂房運或無殼蝸牛運動,仍是按這種思維理解,要求政府打房或是提供公宅,卻很少有人去想,何以人非要買一間房子不可。這種概念根深蒂固,供需的不平等就會一直存在。少子化也是如此,如果多數人不把生兒育女當成是最重要的目的,不管給再怎麼多的好處,依然不會有所成長。過去的人是不會將生子當作負擔來理解,而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現代人要完成學業,要在工作上有成就,不想讓子女分薄自己可以使用的金錢和時間,養兒育女成為累贅、負擔,所有負面的集合體,就變成了少子化的主因,比起其他的外在因素都來得直接而深刻。而現代化所推高的生存成本,也使養兒育女的開銷不斷增加,也加重少子化的過程。

基本上我認為,少子化是地球調劑人類數量最溫和的方式,透過人類不想生育後代緩步滅種。現代化對地球有弊無利。對地球來說,所謂「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極為浪費資源,又造成極大的傷害,即使環保運動已經四十幾年,地球的破壞有增無減,人類的揮霍愈發嚴重。人類在二戰後的現代化浪潮下,爆炸成長到幾乎吞吃了所有地球資源,用少子化的方式緩步減少人類數量,其實是地球給人類最好的優待。

即使是激烈如中國亦然。中國的一胎化政策,想藉此壓榨出最多的資源與人力來提升中國的經濟,但對地球而言,這等於是中國攫取資源的「預付款」,已經預示了如今快速高齡化與缺乏人力的現狀。中國消耗資源的爬升幅度愈高,人口下滑的趨勢也愈快速。去年的人口統計,中國雖然仍對外宣稱是增長,但大多數研究跟觀察都認為實際上是下滑的。不管有沒有武漢肺炎,少子趨勢不會改變,所以今年才會出現二胎、三胎,甚至可能會有強迫生育的政策出現。按地球平衡的方針,即令中國的強迫生育真的有效,但伴隨而來的一定是經濟量體的萎縮,讓中國退回到改革開放乃至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狀態,以貧乏的人均資源去平衡掉過多的人口。

台灣近2400萬人口,已經讓台灣這座島嶼負擔超荷,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今年出現的限電與水資源貧乏問題。按日本人的規劃,台灣人口的上限是800萬人,超過這個數字就無法自給。雖然在全球化下,台灣餵養了遠比當時規畫還要多出近三倍的人口數,但與此同時,台灣也承受了嚴重的環境破壞與能源短缺的危機。在不破壞現有社會現狀的情況下,用少子化的方式讓台灣人口減少,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只是台灣長期面對中國威脅,使得現代化必然產生的平衡作用,變成台灣社會抵禦外敵的一大困境。但說實在,討論少子化的人,又極少會以這樣的角度去理解,這可能也是台灣社會長期承平下所產生的主要盲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