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認識日本佛教史的人有福了。法鼓文化翻譯日本佼成出版社「新亞洲佛教史」叢書,目前已翻譯出「日本佛教的基礎」等三本,我覺得這應該是目前為止華文世界理解日本佛教最新且最齊備的研究內容。雖然說以初學者而言,這三本書的門檻可能頗高,但不失為一個認識日本佛教的參考,也可以順便理解日本佛教研究的現狀(雖然嚴格來說,已經是至少十年前的研究狀態)。

三本中的第一本《日本佛教的基礎》,並不是指認識日本佛教的入門內容,而是指成立日本佛教的「基底」,英文The Foundation ofJapanese Buddhism應更明確。也因為如此,這當中討論了很多日本初期佛教的關鍵課題,包括日本佛教傳入時間的考證,聖德太子的真偽,以及奈良朝佛教以迄平安朝佛教的發展。佛教的傳入對日本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事情,佛教本身所具備的價值觀,以及佛教傳入伴隨的先進科技與豐富的物質文明,大大充實日本文化的內涵,成為日本文化重要的組成,也因此日本對於佛教研究極為重視,因為這不僅僅是單純的宗教,更是塑造日本文化的核心。

由於日本佛教由來於朝鮮半島與中國,因此日本對於中國佛教與韓國佛教的研究也相當深入,可說是追本溯源的概念。但在民族主義大盛的戰前,日本一邊深入研究中國與韓國的佛教,一邊也強調日本佛教「國風化」,也就是在地化的關鍵,強調日本的佛教縱然是從中國跟朝鮮半島傳入,但最終發展成有別於傳入國的樣貌。特別是很久以前,日本已經發現佛教發源地的印度與媒介地中國均走向衰弱,只有日本仍延續大乘佛教的各個派系,便覺得自己的佛教發揚優於前者,營造出佛教在我朝獨盛的優越感,這也是日本佛教接納並在地化的特殊現象。

不過,日本的「國風化」確實在進入平安時期後逐漸開展,但是否等於佛教獨盛日本,現代學者多半不從此說。只能說佛教在日本的發展,隨著涉入政治的情況日深,逐漸在教理以外,出現獨特的社會現象,比如皇族與貴族出家後,佛教寺院也隨著世俗社會那般案階級高下有地位之分,上層階級跟佛教之間的關係變得密不可分,甚至成為左右日本政治的關鍵,這在中國或韓國都是相當罕見的情形。

日本的神佛習合(混雜),過去也被視為日本獨有的文化情況,但隨著研究深化,其實亞洲各地的佛教,幾乎都有類似的情形,最近日本也有學者出版這類研究的專書,討論亞洲各地佛教與在地信仰融合的情況,包括台灣。其實佛教與地方信仰的交融可以說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常態,地方信仰借用佛教的先進思想與完整儀式來完整自己的系統,而佛教也需要加入地方信仰的因子才能夠真正深入當地。對日本學者而言,這其實是要破除「神佛分離」政策背後對神道與佛教可以分開的假設,因為事實上日本的神道信仰取自佛教的部分很多,所謂的「分離」其實是虛假命題,只是日本在建立民族認知的過程中,對信仰體系扭曲化的結果。而日本這唯一一次「毀佛棄釋」的「法難」,某種程度上也改變了過往日本佛教傳承的面貌。

155799391_770661753576217_7645705312417115177_n.jpg

《日本佛教的基礎》末尾提到日本女性與佛教,這題目毋寧是基於女性主義的開展而切入的角度,但也可以看到某種特殊的意義。比如日本女性天皇利用佛教鞏固自我權勢,特別是推廣特定經典,這都讓人聯想到武則天在稱帝的過程中,用《大雲經》來塑造女人稱帝的說法,為自己稱帝提供正當性。女性在佛教當中是受到明確歧視的,但日本自上古延續下來的母系社會遺風,使得比丘尼承擔了傳入佛教至日本的關鍵角色,這當中跟日本巫女感應天地的信仰模式接合,可說是母系社會的展現。後來日本貴族女性在女子不能成佛的經典限制當中,不斷找尋可能的方式繞過這種概念或克服這些限制,讓女子成佛變成可能,強化女子信仰佛教的合理性。其實類似的情況,我相信中國、韓國、台灣都有,女性如何克服性別枷鎖,讓自己在「成佛」的路上不至於白費,以及女性在佛教傳播上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很值得深入討論的。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