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微信有篇「台劇「文藝復興」」的文章,講了最近二十年台劇的起伏。看起來似是頭頭是道,可是有個關鍵的問題:他所理解的台劇,基本上只有中國所買的台劇,也就是文章所用的另一種詞彙「台偶」:台灣偶像劇。

台灣偶像劇對我來說,其實是台灣戲劇一個墮落的開端。台灣偶像劇的元祖「流星花園」,用的是日本暢銷漫畫的故事,就是時下所謂的「IP劇」。台灣在長年被日本流行文化浸淫的情況下,就算流星花園的劇情為了台灣化而變得不倫不類,也不妨礙大家收看。這種強行把日本的故事台灣化而脫離現實的設定,成為台灣偶像劇的常態,即使後來的劇本脫離日本漫畫改編,變成本土編劇,依然非常脫離現實。後來的本土編劇,我覺得源頭應該是言情小說。言情小說很長一段時間是台灣租書店的大宗,但故事內容多半千篇一律,文章中提到台灣偶像劇的幾種類型,都可以在言情小說中找到源頭。也就是說,台灣偶像劇不過是將當年看言情小說的少女,轉變成看偶像劇的少女,依照這樣的邏輯去畫出自己的收視族群。

也因為如此,這樣的劇情對我而言是非常不能忍受的。改編日本漫畫的偶像劇,多少還延續日本原著的議題在裡面,後來台灣本土編劇的偶像劇,就是真正言情小說的窠臼,難以卒睹。可是對中國而言,這樣的劇情在2000年初是非常新鮮的,所以對中國觀眾印象深刻,開啟台灣偶像劇狂賣中國的風潮,許多台灣演員也由演出偶像劇成為進入中國的跳板。

可是,中國買的偶像劇畢竟不是台灣戲劇的全體,很多細緻的好戲,基本上是沒有賣到中國去的,網路上也不見得找得到,比如像是公共電視出品的連續劇,還有公視耕耘許久的「人生劇展」,當中有著充滿實驗性質、敏感議題的製作,這些基本上是不會出現在中國的頻道上,中國網友一般也不會去看,我覺得這才是台灣戲劇真正內蘊的核心。我不否認台灣面臨人才流失的困境,也有資金不足的問題。但要說台灣的戲劇圈到了2015年才想要做出改變,我絕不同意。文章提到的只是因為收視率變高而得到注意的「結果」,但在此之前,台灣一直都有一批人想要認真做戲,他並不是突然蹦出來的。

所以,文章很瑣碎的把近二十年的台灣戲劇切成四段,但對「台劇」的概念模糊不清,好壞也莫衷一是。我覺得對我來說,這頂多只能看成「中國進口台劇的起伏」。近年來台劇的亮點,文章歸結成植劇場與國際資金的導入。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像文化部補助「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文中就根本沒有提及,更不要說今年年初的「國際橋牌社」,在中國理解的「台劇」當中根本是不存在的。

但反過來,我也從這篇文章中看到中國戲劇的起伏。文章之所以認為2011-2015年台劇不如過往,用了「中國觀眾視野拓展」跟「人才外流」兩個理由。但前者是因為中國模仿Youtube跟Niconico出現了像優酷、土豆網等專門播放影片的網站,大量的外國影劇盜版在中國境內給網友任意收看,使中國的觀眾不再侷限於電視有買版權的劇集;後者則是中國影視產業規模愈來愈大,開始出現「金錢攻勢」,讓台灣的戲劇出現空洞化。與其說是台灣沒有進步,不如說中國影視出現一波高峰段。雖然審查的陰影一直都在,但製作方已經漸漸摸索出一套擦邊球的方式,IP劇也開始風行,改編成為常態。這當中最意外的莫過於中國居然出現BL劇,而且一出現就非常露骨,在邏輯上也與台灣的同志題材完全不同,完全是緊貼日本BL的耽美取向,台灣的BL戲反而之後才開始出現。

可惜的是,這些高峰幾乎都是曇花一現,在中國持續箝制言論自由的情況下,就算有再高的預算、再好的技術、再專業的人力,也抵擋不過中國政府飄忽不定的禁令,打擊中國的影視產業。中國的BL劇本來遙遙領先台灣,但如今已經變得無足輕重,古裝劇對中國一直是擅場,卻因為限古令連海外版權都賣不出去,拍好了無處可播。2019年中國的演藝界,最常聽到的事情,就是演員無戲可演,劇組無工可開,戲劇產業一落千丈。這不是因為中國忽然沒有市場,而是政治禁令所導致。而當中國不斷打壓自己戲劇產業的同時,台灣卻要用國家的力量扶植戲劇產業,試圖讓台灣戲劇有產業規模,可以站穩腳跟,可以重新產生活力。一來一往,自然會出現所謂「文藝復興」的現象。但就像韓國電影拿到好萊塢最佳影片一樣,眼睛看得到的好,從來就不是無中生有,背後長時間的積累,很多真的是不足為外人道。

我其實也會懷疑,眼前看到的榮景是不是能夠一直下去。以台灣電影為例,雖然經過十幾年,台灣電影至少有可以搆上上億票房的機會,但基本上仍稱不上是個成熟的市場。資金一向是台灣最關鍵的罩門,「植劇場」也是因為童子賢突然抽手,所以無法繼續,說明台灣戲劇圈仍然亟待扶持。如今政府出面要承擔這個任務,立意很好,但成效如何,仍待驗證。「與惡」算是好的開始,但扶持一個產業,並不是一定要由公家去保證一個叫好叫座的戲,而是如何在充裕的資金條件中,讓創作者可以有發揮的空間。政府不可能去當所有戲劇的出資者,媒合資金與創作更為重要。而且資金充沛的市場,不見得可以生產出好的作品,就算像美國Netflix這樣當紅的影劇平台,有許多叫好叫座的影集,也不是每個影集都保證成功(他們首部與台灣合作的「罪夢者」就可以算做失敗的案例),而這樣的平台,背後也有非常嚴苛的汰選機制。對中國的作者而言,題材好像特別重要,但在我眼中,資金才是關鍵,畢竟台灣有足夠的自由來發展各種各樣的題材。所謂的「比1多一點」,應該是很實在的資本投入,這個「多一點」,才是真的。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