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北韓的金正恩成為國際炙手可熱的當紅巨星,看到一個有點步履蹣跚的胖子,身穿高級西裝布料所做成的中山裝,逡巡在中國、南韓、美國之間,可謂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國際事件。但金正恩的國際熱度,某種程度上也掩蓋了北韓長期以來的種種問題,特別是惡劣的人權紀錄。由美國記者所寫的《非請勿入區》,講的就是北韓一個嚴重的人權侵害問題:綁架計畫。

前陣子北韓的金正恩成為國際炙手可熱的當紅巨星,看到一個有點步履蹣跚的胖子,身穿高級西裝布料所做成的中山裝,逡巡在中國、南韓、美國之間,可謂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國際事件。但金正恩的國際熱度,某種程度上也掩蓋了北韓長期以來的種種問題,特別是惡劣的人權紀錄。由美國記者所寫的《非請勿入區》,講的就是北韓一個嚴重的人權侵害問題:綁架計畫。

書中挑選了幾個曝光度相當高的案例來討論,也帶到日韓兩國過去的歷史恩怨。雖然台灣並不是非常關注北韓綁架計畫,但多少有所耳聞,所以並不令我意外。但在書中,我卻看到另外一層我沒有想到的背景:在日朝鮮人回北韓的歷史。這段歷史其實一直出現在許多脫北者的紀錄當中,有時是脫北者的家庭背景就是在日朝鮮人,或是曾接觸過在日朝鮮人,總之,這個詞彙一直頻繁地出現。

我大概知道日本在殖民朝鮮半島時期,曾鼓動朝鮮人大量移民滿洲,而也有大量的朝鮮人在日本長期生活。同樣是受到日本殖民,台灣人在日本長期生活的比重相對很小,這背後有種種因素,暫且按下不表。但可以知道,日韓兩邊的人民雜然而處,本來是帝國日本的常態,然而因為日本戰敗之後,被迫接受盟軍的條件,解放所有殖民地,待在日本的朝鮮人突然之間變得妾身未明,又因為朝鮮半島旋即被捲入冷戰秩序當中,被割裂成兩塊,在日朝鮮人又面臨選擇祖國的困境。

就現在的眼光,選擇的「困境」似乎頗為可笑,我想絕大多數人應該不會捨南韓而就北韓,但在當時,南韓飽經韓戰摧殘,又有貪腐的政客,實在沒有比北韓好到哪裡。而且在二戰結束初期,共產主義的聲勢大好,許多人對歐洲長期建立的國際秩序非常失望,認為蘇聯那套才是世界發展的解藥。這種心態使蘇聯從歐亞大陸的中心開始擴張,尤其中國成為共產國家,使許多進步派的知識份子認為這樣的趨勢無法轉變。因而對許多在日朝鮮人,甚至對許多日本人而言,北韓看起來遠比南韓更像是一個有著光明未來的國家。

1959年,在北韓的操作與日本政府的配合下,在日朝鮮人從新潟的港口搭船「返回祖國」北韓。這個「返鄉計畫」持續了數年,一共送了九萬多名在日朝鮮人與他們的親屬。日本在戰後採取了極端嚴苛的國民身分認證方式,諸如在日朝鮮人、在日台灣人等,均被排除在日本的「國民」身分之列──哪怕在不久之前,他們仍被視為「帝國臣民」。這種苛刻的身分認證,可能是戰後日本為了因應數量龐大的移民遣返所採取的對策,原本散佈在朝鮮半島、滿洲與台灣等地,已經落地生根的日本人移民,卻因為日本戰敗,被迫「回去」戰亂凋敝的母國,嚴重的人口壓力,可能迫使日本不得不隨即將原殖民地的人民視作他者,哪怕許多在日朝鮮人早就生活了數個世代,已經無異於日本人。

在這層推力下,加上北韓綿密的宣傳策略,使許多在日朝鮮人選擇前往北韓「祖國」展開新生活。詭異的是,北韓當局並沒有真正運用這批人力做為建設國家的動力,隨著愈來愈多事證發現,這些人到了北韓,除了少數擁有特權外,有近半數被迫搬到中朝邊境的僻遠地區,甚至被抓到勞改場虐待致死。所以脫北者的回憶中總有在日朝鮮人,因為他們所在的中朝邊境城鎮,正是他們被安排住的地點。而他們曾在日本生活的經驗,在北韓竟變成原罪,在北韓所制定的身分階層中位處低下,即使有日本親戚在物質上的接應,可以活得比多數朝鮮人來的優渥,仍然無法跳脫他們的地位。

書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則是對北韓生活環境的認知。多數從日本前往北韓的人,對北韓的生活條件大為失望,當時的日本尚且未進入已開發國家,仍是相對貧窮的狀態,但當時的北韓顯然比日本惡劣很多。但若就數據言,當時的北韓算是發展得不錯,至少優於同時期的南韓。這也讓我想起有一部談論北韓政治發展的紀錄片,曾談到金日成的心態,他覺得即使國家的經濟發展得不錯,仍只能讓人民僅堪溫飽。他認為人民的生活物質提高了,就無法對政府如此服膺,這實在無異於商君書的治術。所以無論北韓的經濟發展如何,一般人的生活一直頗為困苦。

就算半為欺騙,在日朝鮮人去北韓,至少還是出於主觀意志。但北韓大費周章在日本海沿岸綁架日本人,就是完全的犯罪。綁架外國人,長期軟禁在國內,怎麼看都無法理解其中的意義何在。倒是書中提供一種看法,認為這是在幫北韓培養間諜。如果此推論屬實,則北韓的先軍政策,其實一直貫穿北韓自建國以來的發展。北韓就像《1984》裡的極權國家,國家一直處在戰爭當中,所有事情都是為了服務戰爭,只有戰爭可以理所當然剝奪人民的權利、強制人民的行為,使人民成為政權無止盡壓榨的對象,區區抓幾個人,實在算不了什麼。

這固然是北韓所犯下的反人道罪行,但我想日本本身也需要肩負部分的責任。即使我覺得就這件事情上,沒有必較去追究日本在戰前對朝鮮半島的控制,但日本在戰後初期的決策,成為日後綁架事件的肇因。日本在美國的影響力下,規避了過去犯下錯誤應要償還的代價,最終這些代價就以犧牲日本國民的方式出現。在書中可以看到日本官僚系統,原本極為忌諱談論此事,盡可能的息事寧人。但終究在少數人的努力下,這件事情終究浮出檯面,成為日本社會關注的議題焦點,間接開啟日本十幾年來對北韓議題的關注。由此也可以看到日本政治中的「犧牲的體系」的體現,藉由犧牲部分人的權益,來換取所謂多數人的穩定。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