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jpg

日本的設計誌BRUTUS選擇了台灣作為當期主題,用了台南市中西區國華街的街景作為封面,引起台灣某設計團隊覺得「很丟臉」,後來還出現封面產生器,讓大家可以自己放入有著「台灣」兩大字作為封面的照片。

這張封面引起爭議,我覺得很好。有多一點討論,總好過不討論。但這個封面牽扯到很多面向,很多人在討論時,我覺得多少有點混淆,反而流於泛泛之言,沒有什麼實質幫助。

首先,是街景本身。台灣有人覺得這樣的街景很丟臉,因為這張照片充滿台灣典型的街景樣貌:招牌混亂、機車亂停。然後藉此延伸出種種討論,比如為什麼會導致如此,比如要如何改善。

為什麼台灣的街景「最終」會變成如此?這實在可以當作一個課題研究。這種街景大概自1980年代定型,以後變化不大。所以真正的疑問是:為什麼1980年代之後,台灣的街景變成這樣?

至於如何改善,我想這可能要詢問各地方政府。台灣停車一向是懸而不決的燙手山芋,除了台北市有比較多管理外,其他地方的機車就宛如脫韁野馬,愛停那裡停哪裡。台灣機車這麼多,但給機車停的空間卻明顯不足,各政府好像也無意解決。而且機車幾乎等於點到點的移動代表,這是正確的嗎?如果開車得找到停車位,再徒步去目的地,為什麼機車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停到目的地前面,沒有任何管束呢?這種心態是否正確,也很值得討論。

其次,日本人為什麼會挑選這張照片?顯然對日本人來說,這是一張很能感受到「台灣」的照片,但又不僅僅是如此。代表「台灣意象」的景色很多,假掰文青可能會挑華山、松山,或任何日本時期建築改造的替代空間;民俗愛好者可能會挑廟宇、廟會、歌仔戲、南北管排場之類一望即知是傳統台灣的意象。但顯然,這些典型的「台灣」日本人都用過了,更不要說101大樓。所以尋常街景變成是日本人眼中最具異國特色的一景,而選擇這樣「平常」的一景,也顯示編輯對台灣認識的深度與品味。就好像我們如果要做一個有別於往常日本旅遊的特輯,高明的編輯也應該會選一張看似尋常卻很「日本」的照片。

這張照片顯示出一種「他人的視線」,實際上這張照片很日本。日本人的深入旅行一向偏愛「散策」(散步),就是在尋常的景色中找尋趣味。所以當雜誌想要突顯這是一本深入介紹台灣旅遊的雜誌時,他就不會放特定的場所(名勝古蹟),也不會放特定的活動(廟會祭典),這對已經去過很多次台灣的人,可能已經沒有什麼吸引力了。只有更往日常生活挖掘,才能營造旅行新的況味。

國華街這張照片看似尋常(到讓某些台灣人覺得很丟臉),但這張照片有特殊的意涵。比如當中的招牌都異常鮮豔,符合日本人對「南國台灣」的想像;機車亂停,行人走在路中央,有種濃厚的閒適特質,會讓日本人想到他們的「下町風情」;商店櫛比鱗次,暗示日本人可以來這裡買到或吃到很多當地才有的東西與食物(映入眼簾的就是牛肉湯、當歸鴨、蚵仔煎和砂鍋魚頭,都是日本吃不到的)。這張照片實是完全應和日本人喜愛與認知的一張圖。

然後,是版面設計問題,但我覺得這是最不需要討論的。BRUTUS一向設計出彩,但台灣的假掰雜誌也不是沒有。我想重點不在設計(台灣不是做不出來),而是日本雜誌挖掘題目的能耐和用的工夫。但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台灣的老闆不多出點錢,讓提案可以落實,花時間磨出品質,再怎麼夸夸其言,也是沒有用。總歸一句,台灣慣老闆是讓台灣無限沉淪的主謀者,想要在那裏機機歪歪的,就先拿出個幾千萬來燒吧。

我想這樣討論,比較有意義,不是覺得丟臉就算了。這樣很丟臉嗎?如果這樣的街景,讓某些人覺得台灣是個沒有行路安全的國家,那我千萬拜託,請你騎機車或開車的時候,先禮讓那些走路的人,看到有人坐輪椅或推著嬰兒車,不要面露不豫的神色。推己及人,這是基本。但要跟日本比,我覺得也不必。日本的人行道導盲磚是鋪得很周全,但我鮮少看到日本街上有盲人或坐輪椅的人,至少比台灣少很多。在這個社會公共設施到位之前,要先有接納缺陷的共識。就這點來說,我不覺得台灣做的不好。

其他文章

一青妙,對日本人而言,何謂「台灣的魅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