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看到一篇討論中國影視產業問題的文章,讓我想到端傳媒報導打入HBO Asia的台劇「通靈少女」。在「通靈少女」一文中提到,導演在拍攝時,也碰到「身邊不少人建議他要往中國市場發展,也得適時開始研究中國市場的口味,才有辦法打進去。」如果他有看到那篇小鮮肉的文章,或許會很慶幸他自己的選擇。

中國的影視有自己的問題,我們不過是旁觀者。迷信那個光鮮的外表,心心念念想「打進」那個市場的台灣人,才真正是問題所在。台灣人短視近利的心態在此表露無遺。但台灣人短視近利,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我有個感觸,或許一直以來,短視近利的台灣人都是同一批,他們受到黨國思維的豢養,不把台灣當成安身立命之處,只想撈一筆就走人,拿著這些不義之財遠走美加,或是回去供養中國。但在此之前,更老一輩的人,並沒有這麼短視;而他們之後的下一代,也遠比他們要來的更在意這塊土地。

遺憾的是,這群人受惠於台灣經濟起飛,不僅牢牢掌握台灣的經濟,而且還因為台灣扭曲的健保制度,活得很健康長壽。台灣要擺脫這群人的荼毒,至少還要十年。雖說以這幾年台灣社會變化的進程來看,有很大的希望可以變快一點,不過我還是保守一點看待。

回過頭來討論那篇中國影視環境的文章。迷信明星光環導致扭曲的影視產業,台灣這裡感覺不太出來,因為這些網路限定的連續劇,台灣的網域通常被擋在「牆」外,無法看到。中國那些當紅的小鮮肉明星,恕我無知,我還真是一個都不知。前陣子因為唐立淇(現在改成唐綺陽,不知怎麼非常陽剛的名字)無意間推波助瀾的中國網路劇「上癮」,兩個男主角一時爆得大名,但之後去了哪裡?台灣這邊一點興趣都沒有。

與其說中國電商的IP產業扭曲了中國的影視環境,不如說中國封閉的社會使這種惡性循環得以滋長。不是中國箝制重重的電檢制度,這種風花雪月、不著邊際的時裝劇就不會這麼風行,靠臉蛋混飯吃的明星也不至於這麼頤指氣使。我想到台灣過去盛行一時的瓊瑤電影,當時瓊瑤的電影所向披靡,每部都大為賣座,捧紅了二秦二林,也帶動了電影主題曲的流行風潮。但這樣的盛況並沒有使台灣建立起完善的電影產業,只出現一群想跟風撈一筆的投資者。在台灣經濟最為蓬勃之際,台灣的電影卻忽地走向衰敗,市場、資金、人員,幾乎全數跑去香港,去成就香港的「東方好萊塢」。台灣新浪潮開啟台灣電影涉入政治議題的風氣,卻已經無力扭轉台灣電影低迷的走向。這一垮就是二十幾年,直到2007年的「海角七號」才略有起色。

中國市場規模龐大,但政治箝制的狀態比起過去的台灣不遑多讓,會有這樣畸形發展,應是意料中事。至於大廈是否敗落,很難說。如果這個社會一直打腫臉充胖子,那這種胡亂炒作明星身價的影視亂象,恐怕還會持續好一陣子。至於會不會像台灣一樣,垮到扶不起來,就且拭目以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